股權架構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現在商業中越來越看重股權架構,做為頂層設計之一的股權架構成了很多創客都需要了解的知識,尤其是第五板產權交易所開放之後原本很多私人企業也開始“追流行”,設計出一套一套的股權架構出來。

這麼多企業重視股權架構,那股權架構倒是為了解決哪幾方面的問題呢?並不是所有企業都需要“追流行”,股權架構是一種解決企業現有問題的方式,如果企業並不需要設計股權,但是卻強行設計股權架構其實對於企業本身並沒有好處。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股權架構涉及到了4個層面:股東層面、法律層面、財稅層面、HR層面,那麼股權架構的設計肯定是為了解決這四個因素上的問題。

1.股權架構設計是為了明確合夥人的權責利

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合夥人就是公司所謂的股東,股權本來就是股東所持有,所以股權架構的設計核心就是解決股東之間的爭議和利益。

合夥人創業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盈利,盈利之後涉及到的是分錢,在這個環節中每個人應該分多少錢就需要用到股權設計,不然最後錢分完了誰都覺得自己分少了,自己應該再多拿一點。與此相對應的是創業初期,很多合夥人佔股的形式可能並不是錢,如果沒有股權那等到公司盈利的時候自己是股東還是員工都不好說。

所以股權架構設計的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明確誰是股東,誰是員工(或者說哪些員工可以成為股東)。然後再繼續明確公司發展到了哪一階段的時候這些股東應該做什麼,等到公司分錢的時候股東應該能分到多少。

2.股權架構設計有利於公司的穩定

創過業的人都有這樣的一個經歷,一開始創業對項目不抱有信心或者說方向還不明確,這時候和自己一起創業的人往往都是親戚、同學、兄弟閨蜜等,大家關係都很好,談股權就像談錢傷感情是一回事。總想著先把公司做下去,各有各的想法,能把業務發展開的就是好想法。

在這樣的創業背景下公司出了問題不能好好談,各自堅持各自的想法,各自掏各自的腰包。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等到公司業務穩定一些之後不得不需要融資或融人才,其他不是“自己人”的股東出現的時候,公司出了問題就更不能好好談了。公司在決策上就容易出現相互扯皮。

3.是為了穩定公司的控制權

這一點和上面一點看起來有些類似,這一點主要是針對已經對外融資甚至是已經上市的公司。這類型的公司通常都會有了明確的GP、LP之分,GP往往自然人股東所持的比例不會太多,反而大部分的股份以持股平臺控股的方式持有。其他流通股是有被野蠻人共同舉牌的風險的,如果真的被人共同舉牌,很可能公司就不是自己的了,這就是自己養大的孩子成了別人家的,管別人叫爸爸了。

很多公司創業失敗或者是走下坡路和公司控制權不穩有很大的關係,公司的決策最忌諱的是朝令夕改,所融資的股東越多,股權框架越複雜,可能這家公司的股權框架中就包含了它的廠商、同行、經銷商等等競爭對手或合作伙伴,每一個股東都希望公司的決策偏向於自己原公司一方。所以公司能不能保持大方向的決策權掌控在GP的手中,而GP的穩定必須要有穩定的股權架構支撐。

4.方便融資

現在風投精明的很,因為現在市場逐漸變成國際化競爭,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所以想要融資投行除了看公司的進展、產品好不好之外還要看股權設計的合不合理。公司最怕的就是股東鬧矛盾,股東一鬧矛盾陷入股權糾紛,對公司發展的發展前景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後續的融資基本就別想了。

5.進入資本市場的必要條件

每一個開公司的,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公司最賺錢的方式就是上市。想要上市就必需要有股權,在交易所,股權就是一種產品。交易所不管是第幾板都好,股權是必要條件,想要在市場上賣貨,首先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產品,在這裡只不過產品不是物質,而是虛擬的股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