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滬漢共飲長江水,千里之遙一線牽。

新冠疫情之下,上海各界積極支援武漢,捐物資、派醫療隊,最後索性把上海市長也貢獻了出來。這一切也令兩座城市之間的聯繫變得格外的緊密。

實際上,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座港口城市,滬漢兩地自晚清以來就開始相互在對方的“底盤”上留下自己的烙印。在武漢,位於漢口的上海邨一度成為這座城市高檔住宅區的代名詞。而在上海,帶著武漢元素的路名,更是一隻手都數不過來。

漢口路

位於黃浦區的漢口路,是上海開埠前通往黃浦江邊的四條泥路之一。開埠之初,因靠近江海北關,曾名海關路。1865年,正式定名漢口路,上海人則俗稱其為三馬路。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漢口路

漢口路東起外灘,西至原跑馬廳。沿線歷史建築、史蹟眾多,有江海關、工部局大樓、聖三一堂、申報館、上海最早的外國墳山——山東路公墓(詳情請看上海灘公墓往事)、揚子飯店、沐恩堂、皇后大戲院等,現已被列入上海64條永不拓寬道路之列。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位於漢口路山東路口的申報館

武昌路

相較於名聲在外的漢口路,位於虹口區的武昌路則要低調的多,但它的歷史實際上並不比前者短多少。開埠前,武昌路曾為一條小浜,1850年前後填浜築路並逐漸自東向西延伸。歷史上四川路以西路段被稱為西武昌路,以東則被稱為東武昌路。1882年,上海早期的發電廠在武昌路乍浦路口建成,因此亦有人將其俗稱為自來火街。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武昌路

晚清民國時期,武昌路一帶為旅滬廣東人聚集區,各類粵菜館、廣幫土產雜貨店、藥材店雲集於此,顧客、商戶多用粵語交流。每逢春節,街頭常有舞獅、粵劇表演,因此又有廣東街的俗稱。“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戰事之後,粵籍居民多遷往蘇州河以南,武昌路的廣東特色逐漸消失。

漢陽路

武昌路東側不遠處,有一條大約300多米的小路,它就是漢陽路。漢陽路系填浜築路於19世紀50年代前後,舊稱漢璧禮路(Hanbury Road),因英國商人、慈善家漢璧禮(Tomas Hambury)而得名。1943年,汪偽上海市政府廢除全市帶有西方色彩的路名,漢璧禮路遂更名為漢陽路。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漢陽路

漢陽路南側曾有聞名滬上的三角地菜市場,後者始建於1890年,至民國初年已成為上海最大的菜場之一。1949年後,三角地菜市場依舊延續著輝煌,長期位列上海四大菜場之首(其他三家分別為:長壽支路菜場、鉅鹿路菜場和陝西北路菜場),其營業時間從凌晨4點半至午夜,分早市、中市、夜市,其中早市最為熱鬧,五點鐘天還沒亮,馬路上還靜悄悄時,這裡就已是人聲鼎沸,摩肩接踵了。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1950年代的三角地菜市場

黃陂路

除了武漢三鎮的漢口、武昌、漢陽,如今武漢其他部分轄區,同樣可以在上海找到對應的道路,這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多半是黃浦區的黃陂北路、黃陂南路。

黃陂北路原為河浜,1887年填浜築路,取名馬霍路(Mohawk Road)。1943年更名黃陂路。1945年更名黃陂北路。

黃陂南路闢建於1901年,初名峨眉山路。1906年以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名作路名,取名貝勒路(Rue Amiral Bayle),1945年12月更名黃陂南路。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黃陂路

黃陂北路、黃陂南路沿線分佈著不少反映上海近代歷史變遷的重要史蹟。路北首的跑馬總會大樓,現已被改造成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近代上海百年往事一覽無遺。路中段則有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歲月荏苒,初心依舊。路南段還保留著部分上海傳統里弄住宅,舊時生活,點滴可見。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黃陂路北首的跑馬總會,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東湖路

在素有千湖之城美譽的武漢,最有名的湖泊無疑就是東湖了。而在上海的徐彙區,則有一條東湖路。

1902年修築的東湖路,原名杜美路(Route Doumer),以法國駐越南總督杜美命名。當時的杜美路,南起今淮海中路向西北延伸至富民路,然後轉向西延伸至常熟路,全長近900米。1922年,北段與長樂路相接,成為長樂路的組成部分,南段仍名杜美路。1943年,杜美路改名東湖路。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東湖路

東湖路全長不到500米,綠樹成蔭,環境幽靜,這條路上最有名的無疑就是位於如今東湖賓館內的杜月笙公館。1930年,在杜月笙幫襯下,其門生金廷蓀包銷航空獎券發了橫財,後者“知恩圖報”,建造了這幢花園豪宅贈予杜月笙。遺憾的是,當杜月笙決定要住進這棟住宅時,“八·一三”事變爆發,他不得不遠走香港。抗戰勝利後,該處曾被軍統佔用,後杜月笙將其出售,因此雖名為杜公館,但杜月笙很可能從未在此住過。

以上這些同武漢有關的道路,多闢建於晚清時期。改革開放後,上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又有多條有武漢元素的道路誕生,比如閔行區的青山路(闢建於1986年,對應武漢市青山區)、浦東新區的洪山路(闢建於1986年,對應武漢市洪山區),金山區的新洲路(對應武漢市新洲區)等,當然,這些道路命名時是不是真的對照了武漢的地名,那恐怕也還得請相關部門來解答了。

滬漢情誼一線牽,等疫情結束了,大家記得一定去走走這幾條上海的“武漢路”噢。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黃浦區地名志》、《虹口區地名志》、《徐彙區地名志》、《閔行區地名志》、《浦東新區地名志》

1、《愛來癌去》:一位青年曆史學者患癌後的現實關懷與學術思考2、當導師成為了我的乙方,《港口·城市·腹地》再版問世記3、《市民底層筆記》:當跑遍上海灘也買不到一隻蟹殼黃,被改變的已不只是你的舌尖4、想了解上海歷史?小章章為你推薦這17本書5、《書街舊事》:看臺灣“小赤佬”如何逆襲重慶南路“上海幫”6、《重慶往事》:為你講述一位猶太難民的11載山城歲月7、《長沙白茉莉》:黃仁宇的小俏皮

8、《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江浙商人》:一切不符合人性的歷史都是偽歷史9、回不了家的臺灣人——《1946·被遺忘的臺籍青年》

10、堪比“常凱申”的“中國東北國”!這般劣質圖書,我們還要忍多久?

@小曹曹和小章章

當東方明珠遇上九省通衢——上海路名中的武漢印記

頭腦複雜,心思單純的我們期待與你交流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