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节宏才 高山仰止

——闽南英杰章文炳

峻节宏才 高山仰止

长泰天柱山 (网络截图)

⊙林炳春

“溪流东下潮声壮,山势西来地脉雄。”(明代漳州知府陈洪谟诗句)漳州地理依山面海,南边大海辽阔,北边群山耸峙。仁山智水,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明朝进士、重庆知府章文炳就是一个诞生在闽南大地的英杰。其高风峻节和出众才华动人心魄,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追思怀念,催人奋进。

章文炳(1576~1621),字明会,号被龙,别号火苑,长泰县钦化里人(今长泰县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历升员外郎、郎中,后出守重庆,任知府。

根据族谱记载,章文炳父亲章有猷从事杉木生意,“和睦邻里,救贫恤乏”(康熙版《长泰章氏族谱》)。母亲林氏“勤俭孝顺”,拾金不昧。夫妇有“天下之积德者”之誉。他们育有六子一女,长子为章文炳。古人取正式的名字都是郑重其事的,所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章文炳”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就是文章炳焕,有文采的意思,这似乎寄托着父母对他的厚爱和期望。章文炳果然不负所望,“自髻龄时,雅嗜经史,文章诗赋无不通晓”,早岁考取秀才,33岁中举,37岁金榜题名。

章文炳在考取秀才后,住在天柱山继续攻读。天柱山位于长泰东南部,大小峰峦二十几座,最高点海拔九百多米,“高峰锁云,四面斗绝,下临尘寰,一目千里”“为临漳第一胜处”(曾循《天柱山记》)。《闽书》作者何乔远在《游天柱记》说:“漳多山,天柱最高,亦惟天柱最胜。”名士学者,多有慕名而来登临游历的,并留下了许多诗文,这些诗文里最突出的要数章文炳的《天柱山赋》了。

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一般要求押韵,大多还讲究对仗。 押韵又讲求对仗的叫骈赋,押韵但少对仗的是文赋。在现代文学里赋几乎消失了,但是在古代,特别是汉代和魏晋时期,赋一直是和诗歌并称的,所谓“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而与诗相比,赋,特别是大赋,篇幅长,纵横铺陈,驰骋想象,写作难度更大。作赋,对于一个人的才学是一种考验。张衡作《二京赋》,精思竭虑,十年乃成,可见其难。因此,在许多时候,赋的风头甚至盖过诗,特别是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司马相如一赋而封,左思赋成,洛阳纸贵。章文炳写的《天柱山赋》就属于高难度的骈赋,大赋。

《天柱山赋》洋洋三千余言,鸿篇巨制,大气磅礴,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天柱山险要的地理形势和山中种种壮丽的景观,涵盖峰峦、涧壑、岩石、洞窟、楼阁、山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泉水瀑布等景物,以及朝晖夕阴、四时景致。视线或俯仰或环顾,听闻有动有静、有远有近,穷形尽相,全景呈现,犹如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

这篇赋,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为人传诵,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名士曹学佺、林古度游天柱山,即慕名拜访在山中读书的章文炳,并请他当导游,一同游览天柱胜景。事后,将此事写入其游记《天柱山记》中。此时,章文炳27岁,已考取秀才,但还没有中举。《天柱山赋》很可能就写于他在山中读书的时候。因为就住山中,对于山中的景物十分熟悉,了然于胸。这篇赋也说明,章文炳读书,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书。他读懂了天柱山雄伟雍容的气度,也读懂了山水的品格与情趣。父母的仁德与天地的博大共同滋养了章文炳的心灵。

章文炳在山中潜心读书,日与诗书山水为伴,届期参加科举考试。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考中举人,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登癸丑进士(二甲第23名)。考中进士后,经考核,初授户部主事。据《长泰县志》(乾隆庚午版)记载。章文炳在任上,“差理明智,草场疏,革弊蠹”,随即升员外郎、郎中。之后,章文炳出守重庆,任知府。据《长泰县志》,章文炳上任后,“急於兴利除害,神于发奸擿伏,关节谢绝如包阎老,兴贤育才如汉文翁,士庶口石皆碑,两台奖章交荐。”文中提到的“包阎老”,就是宋代名臣、开封知府包拯,人们熟知的“包公”。 汉文翁是指汉代名臣、蜀郡郡守文翁。以包拯的清正,文翁的教化之功比拟章文炳,足见章文炳为官的作为和声誉了。

不幸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重大的事变发生了。

事情得从努尔哈赤起兵反明说起。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叛军接连攻占了沈阳和辽阳,边事紧急,朝廷募兵支援,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自请调拨军马前去支援,获得朝廷赞许。奢崇明就遣女婿樊龙和部下张彤等人领兵到达重庆。樊、张的军马到达后,在重庆驻扎下来。四川巡抚徐可求到重庆催促发兵,樊、张“百计支吾。初则止报三千,继而愿增一万。”(朱燮元《督蜀黔疏草》)同时,樊、张还索要高额“安家银”,但是当时国库空虚,朝廷无法发饷,地方只得“搜挪捐借”(同上)。为筹饷,身为知府的章文炳“捐俸犒给”,把自己的薪俸都捐献了。

九月十七日上午,徐可求在校场检阅点兵,道臣孙好古、骆日升、李继周,知府章文炳等官员陪同。点核时发现听候调遣的兵员虽然增多了,但是里面有许多是老弱没有战斗力的。徐可求于是要求先淘汰老弱兵员,然后发兵发饷(部分)。饷银不足,又欲行淘汰,而樊龙、张彤对朝廷已久蓄不满、愤恨,于是“乘机呼噪,统众溃乱,拥上帅台,手刃巡抚,并杀陪巡道骆日升”(乾隆庚午版《长泰县志》),局面失去控制。作为知府的章文炳“挺身正言理论,亦遇害”(同上书)。事变中被杀官员二十多人,前面提到的孙好古、骆日升、李继周等官员全部遇难。

樊、张部属督令夏允中发觉知府章文炳也在乱中被杀,深为痛悔,急忙令部下并章文炳家人寻找其尸体收殓。在检点章文炳的家当行囊时,发现只有几件破旧的衣服而已,皆叹息不已。让人找了一具上好棺木厚殓,并派人护送上船,出城安置。

这时正逢孙好古的尸体也先行出城。当时女中豪杰、忠于朝廷的秦良玉代理石砫宣抚使,而孙好古为 四川按察使,前后在蜀凡十年。石砫宣抚使在其管辖之下,与秦良玉有上下交谊。秦良玉闻孙好古死讯,觅尸装殓,运送出城,洒泪祭奠。闻知知府章文炳也被杀,于是一并祭奠,悲泣痛哭。消息传出去,远近百姓,都来相送,两岸皆白,哭声震天。《明史》为章文炳立传,褒赞章文炳“治行廉洁,吏民爱之”,并记下了感天动地的一幕:“丧出江上,夹岸皆大哭。”

发生在边远地区重庆的这件事情,还是传到了朝廷,太常寺卿朱光祚、兵部左侍郎陈邦瞻认为章文炳“清风惠政,感动民夷”,奏请朝廷赠恤,朝廷依奏下旨,“命赠炳太仆寺卿,萌一子本卫副千户世袭。”并在圣旨中赞誉章文炳“读书能见三代,守己无愧四知”。“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远古的朝代;“四知”是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是东汉杨震拒绝属下私送厚礼时说的话。赞语的意思就是说章文炳学问渊博,上及夏商周三代,为官清廉,律己有如汉代的杨震。

章文炳的事迹感动了百姓,感动了朝廷,甚至感动了叛军的首领,但又不止于此,到了清朝,雍正皇帝也被章文炳的事迹感动,特诏令奉祀章文炳于忠孝祠。

天下依赖百官来治理,官吏的良善与否,关系国家存亡,更关系百姓祸福。章文炳堪称清官、好官。他为人“忠孝友爱”,“凡族中叔兄弟侄贫乏不能娶者,送白金与之娶之”(族谱);为学勤勉专注,才华卓著,文章驰名;为官尽职尽忠,清廉睿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风雨飘摇的明末,吏治的腐败已经不可收拾,而章文炳,这个出自闽南大地的英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异类感其诚,举朝高其节”,其才华的出类拔萃,其品格的伟岸崇高,犹如巍巍天柱山,屹立于天地之间,令人仰止。

原创:林炳春

本文来源:闽南日报2020/04/21 星期二 第10版:文化走廊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