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讀書還重要的,是讀書方法論;比讀書方法論更重要的,是...

比讀書還重要的,是讀書方法論;比讀書方法論更重要的,是...


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但是我並不建議你讀書。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表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相比現在,那個年代的書很少,“知”也很少,但是對於莊子這樣的智者都是“無涯”;而現代社會,一個人窮其一生也只能在一個非常窄的領域專精,其他領域只能領略大概。


對於讀書更是如此。


現在的書有多少我想不用多說。每年中國出版的書多達幾十萬種,注意是每年,多年累積下來的書僅僅是看一遍書名都要幾個月。於是一個產業誕生了——


替人讀書。


這個產業包括但不限於聽書、讀書會、拆書、知識會......其中最著名的兩個人是羅振宇和樊登。


替人讀書的好處顯而易見:專業讀書人高效為你篩選書籍,勾畫要點,提煉總結核心要義。一方面節省大量時間,另一方面降低閱讀障礙和難度。


替人讀書的壞處也顯而易見:這相當於他們嚼了一遍知識再餵給你吃。如果他們事先夾帶私貨,把自己的主觀觀點和立場包裝起來“注射”給你呢?你很可能本來以為自己是在讀書,在吸收知識,但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被洗腦。


人當然不可能絕對客觀、沒有主觀意識和立場,因此難免在替人讀書的時候加入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羅振宇隨時被罵洗別人腦、割韭菜、販賣焦慮的原因。


在這種產業遍地開花的時代,很多人就走向另一個方向:拒絕知識二道販子,強調要自己讀書。


這不論從邏輯上還是正確性上都無可指摘,但問題是幾乎沒有可行性,等於正確的廢話。


要知道替人讀書也好知識二道販子也好,之所以存在甚至活得不錯,就是因為書太多根本沒可能讀完產生的,要是自己能讀得過來還幹嘛找別人?


現在的書是真讀不過來,並不是讀書的人懶而已。


那該怎麼辦?


應該從科學這裡借鑑一點方法論。


所謂科學就是“分科之學”,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格物”,是給不同的領域分類然後根據共性和差異進行研究。

比讀書還重要的,是讀書方法論;比讀書方法論更重要的,是...

早前的“博物學”就是什麼都研究,後來隨著科學發展,信息越來越多學科越分越細,逐漸形成現有科學門類。這是任何一個領域發展(或者叫做物演)的必然趨勢。


這本質上是給世間萬物“貼標籤”。好處是能快速檢索、用已知的東西瞭解和研究未知,將萬物“串起來”。


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世間萬物就像珍珠,那麼科學思想成果就是一根線,這根線將萬物串起來變成項鍊。


如果不串起來,珍珠越來越多,多到根本數不清,那就是散亂的、不知道互相關聯的,也很難進一步研究發展。


因此,讀書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每個人也應該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來對書進行分類、串聯。


首先,得知道什麼書該讀什麼書不該讀,浪費時間的不必讀。但是我之蜜糖彼之砒霜,所以究竟該不該讀,要有自己的判斷體系,這個體系怎麼來?


其次,選定一本書後應該怎麼讀,是像上學讀課文那樣,還是有什麼別的讀法,不同類型的書在不同情況下的對待方法是什麼?


再次,開始讀之後,遇到很多障礙怎麼辦,堅持不下去怎麼辦?


再再次,讀了之後記不住、不會用、沒有獲得感怎麼辦?


......


這些問題實際上是自己讀書方法論體系沒有建立所致。在面臨越來越紛繁複雜的信息,這個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這個方法論體系建立,我認為筆記是最好的途徑。


我這裡說的筆記是廣義筆記,不是學校裡上課記的那種筆記,雖然那種也是筆記之一。這實際上是一種【信息處理和應用系統】,包含:

  • 信息記錄
  • 信息存儲
  • 信息編碼
  • 信息整理
  • 信息迭代

如果你通過科學範式把自己的

信息處理和應用系統建立起來,那麼你讀書(獲取信息和知識)將進入到一個新境界。當然,不僅僅是讀書,其他方式比如參加交流、開會甚至日常經歷,只要有信息輸入,你都能高效地進行整頓、提煉,然後為你所用,成就更加不凡的你。


這大概就像你學會北冥神功+九陽神功,各種真氣為你所用,各種武功快速上手。


這個專欄正是為了打造個人【信息處理和應用系統】而生,現代社會必備個人超級能力,你必須擁有。


專欄

怎樣用筆記讓你能力“開掛”

作者:王的學習筆記

29.9幣

30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