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成為新風尚,再入“朝堂”,能否帶來傳統的迴歸?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身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一直延續至今,源於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可是近百年來為何部分優秀傳統文化卻在順應國際標準的過程中被丟失?

再入“朝堂”

  • 近日作揖作為一種新風尚現身部分地方兩會,會面雙方,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包住,身子略彎行見面禮。給人們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作揖成為新風尚,再入“朝堂”,能否帶來傳統的迴歸?

圖片來自:中國網直播 視頻節選片段

  • 那麼為什麼這一次部分地方兩會期間,人們不再用握手來打招呼呢?當然是為了響應全國人民在防疫抗疫的群防群控下,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傳統文化中,作揖作為一種禮貌的問候方式,就有效地保持了一定的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因此作揖的出現只會讓人覺得耳目一新,而不是十分的驚奇!

傳承丟失的苦難歲月

  • 近代一百多年來。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傳統落後的武器無法抵禦侵略者,導致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段苦難的歲月。那段歲月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已經是無暇顧及,生存成為了人們唯一的心頭大事。面對西方先進技術、科學、知識、文化衝擊下,人們開始瘋狂學習發憤圖強。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頑強拼搏,刻苦奮鬥下,終於才有了今天新中國的富強。
作揖成為新風尚,再入“朝堂”,能否帶來傳統的迴歸?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從來沒有人會去否認中華傳統文化,但是我們要客觀地認識到,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不適合現如今社會的發展,以及當下人們的觀念。當面對來自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們需要做的是以客觀的角度,審視不同文化之間的精華與糟粕,繼承發揚好中華的傳統優秀文化,並學習西方有益的新興文化用於己用。而不是全然接受西方文化,丟失傳統文化其獨特的民族價值。
作揖成為新風尚,再入“朝堂”,能否帶來傳統的迴歸?

  • 這幾年來漢服風似乎成了民間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象徵。現今漢服少則幾百,多則幾千上萬,這實則展現的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悲哀,作為一種文化象徵象的服飾,只不過是最平凡不過的。現如今卻成了需要花大代價來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反思。

經這次作揖新風尚再現“朝堂”,在部分地方兩會的巨大影響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否能引起全民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