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吃才算“ 七分飽 ”?

常聽說吃飯要吃“七分飽”,那七分飽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為什麼要七分飽?來聽聽沈大夫現身說法吧。

首先要明確七分飽的含義。就單從字面意思來解釋是一人的食量如果十分為飽,但只吃七成的飲食就是所謂的“七分飽”。

如何吃才算“ 七分飽 ”?

在《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有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忘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其中“食飲有節”便是古人樸素養生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很多人在問,應該吃什麼?應該補什麼好?然而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已經大不如從前那麼艱苦樸素了,今時今日的人們已經習慣了每天高熱量飲食的攝入。那“節”這個詞就更應當貫徹始終——用我經常對問這些問題的病人回答就是:“不用吃那些,少吃點,你吃太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講的七分飽,指的不是某些人所單純理解的能量限制攝入(Calorie restriction, CR)。

在飲食這個問題上既然要“節”,那古人給我們的

答案就是簡單的三個字七分飽。要具體說“七分飽”,那應該從主觀感受和客觀認識兩方面來解釋。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主觀的飽腹感由何而來

在人類下丘腦中存在著控制食慾的神經中樞,它有飽足中樞和攝食中樞兩部分組成。當我們身體中熱量不足時,攝食中樞會釋放“飢餓感”的信息給我們的消化系統。相反的,當葡萄糖和遊離脂肪酸(FFA)增多刺激到飽足中樞後便產生了飽腹感。如此循環。

千百年來,我們的身體一直延續著這樣良性的飢飽感的過程。直到人類步入了農業社會,脫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後,開始了一日多餐固定的飲食習慣。換句話說,從前我們餓了去打獵、去找野果去捕魚。但是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我們開始一天可以吃好幾頓,而且越吃越精細,越吃越多。

控制食慾的中樞就開始漸漸去學習、去適應了這種一日多餐且不斷增量的飲食習慣

尤其是經過艱苦年代的父輩們,在生活條件日漸豐富的今天,他們總是要求我們多吃點,然後我們的身體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的吃多了,直到各類代謝性疾病的產生。所以我們需要改變這個習慣,每頓不要吃到飽,吃到差不多飽就可以了。

再從客觀角度來說便是老生常談的卡路里計算了。

如何吃才算“ 七分飽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熱量和蛋白質攝取量》一書,一個健康的成年女性天天需要攝取1800~1900卡路里的熱量,男性則需要1980~2340卡路里的熱量。

其中,蛋白質攝取量應為人體逐日所需熱量的10%~15%;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應不少於人體逐日所需熱量的55%;脂肪的攝取量應不超過逐日所需熱量的30%。此外,每天攝取的鹽不應超過6克,膳食纖維攝取量應不少於16克。

超過這個熱量攝入標準,自然就會和許多代謝疾病越來越近。當然近些年來也有許多關於在滿足基本代謝的情況下,限制熱量攝入對人體有利的研究。比如有學者認為限制熱量攝入可以減少白色脂肪,從而調節體內脂肪和糖代謝水平降低體重;有效增加自噬,提高機體清除能力,降低癌症的發病率;提高機體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促進細胞代謝的激素水平。

令人心動的是CR是目前有效的,針對不同物種,從細胞,到線蟲,到小鼠,到人均

得到實驗驗證並且有效的長壽方式

無論從主觀飢飽感來說還是客觀限制熱量攝入的角度來說,都印證了“七分飽”是十分科學而又有益身體健康的。

不過我要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正常的飲食習慣。在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熱量的情況下,控制自己的食慾,不要讓自己的飲食變得越來越多,讓飽腹感離自己越來越遠。養成每次都吃七分飽的習慣,可以有效提高機體的活力,遠離罹患代謝性疾病和腫瘤的風險,從而達到延年益壽長生久視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