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感到異常卑微壓抑。大學時候便以閱讀他人作品為主要的釋壓辦法。已經不記得如何選擇了《馬丁·伊登》,但是這的確是我大學閱讀的第一本原著。我喜歡閱讀他人的人生,尤其是像馬丁·伊登這種從底層逆襲的人生。那時候對於他為何最終自殺這一點並未過多思考,更是羨慕他通過短短半年從半文盲狀態躋身知名作家這種超能力。

我幻想自己也能通過努力獲得成就,得到他人關注。但是由於當時性情狀態低迷,且正值青春年少懵懂之際,並未如願以償。

現在想來,這未必不是好事。畢竟,迅速獲得的能力與名氣會產生一種巨大沖擊力,常人難以把持。

文化學識進化了的馬丁·伊登如此,財富進化了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也是如此。

而這些作品中的女性則走著相反的路線。她們都從男性最初認定女神般的存在,或緩或急跌落神壇,凸顯其勢利與庸俗。似乎遠遠匹配不上進化後的男性。

然而,我們不難發現,最終能保全下來的,卻是這些“俗不可耐”的女人們。

或許我們的教育需要將快速進化的剛強性與女人的柔弱性相結合,使人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初心,強韌有度。

社會進化法則

“進化是普遍規律,世間萬物皆得遵循,尤其是在有機世界中。這是宇宙進化法則。這種進化同樣體現在人類社會中。人進化度越高,就越能理解這一宇宙法則。但是人無法回答這些問題:為什麼要進化?什麼引發進化?”---斯賓塞

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主張絕對的自由競爭。他認為人為將最不會生活的人保留下來,有違自然規律,會延緩社會進化。他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社會生活,反對國家幫助救濟窮人。

這種理論讓人不由得想到英國首相Boris在面臨新冠病毒之際推出的群體免疫概念。對於這一概念,世人鮮有贊同。因為人類發展到如今,每一個人同他人都有千絲萬縷的關聯,人類情感發展到如今,已經不容無作為放棄任何生命個體。

馬丁·伊登在他爆炸式進化中,嚴重受到斯賓塞理論的影響,與自己個性相結合,形成一種死衚衕的心理狀態,使人最終幻滅而亡。

斯賓塞的理論表現一種絕對理想主義狀態,在現實社會中既不被上層喜歡,也無法受到下層歡迎。這,就是進化後馬丁·伊登的處境:脫離原有低等勞動階層的他無法返回,同時無法在中上等階層找到歸屬感。成為無根之人,最後只有飄亡海中。

《馬丁·伊登》及電影簡介

他從不放過任何有利的機會,更不會從生死搏鬥中退卻。統治別人或被別人奴役。不能有同情,同情是軟弱的表現。原始生活中不存在同情,否則,會被視為軟弱,這會讓你喪命。殺人或者被殺,吃人或者被吃,這就是法則,永恆的法則。

傑克·倫敦(1876-1916)是以自己的出身與經歷構建的《馬丁伊登》。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傑克·倫敦的祖父是星相師,父親善良勤勞,卻無法養家餬口。傑克倫敦沒有受過多少教育,14歲開始工作掙錢,在罐頭廠洗衣房幹過,也當過水手。與作品中馬丁·伊登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姐姐一樣,傑克·倫敦也有一個對自己呵護備至的同父異母姐姐。

在寫作生涯上,傑克·倫敦與馬丁·伊登一樣,可謂逆襲典範:他在繁重體力工作之餘練習寫作。他的文筆粗糙野性,同時有著蓬勃生命力。爆紅後,成為全美暢銷書作家,實現了財富自由。在世人眼裡,傑克倫敦是一個能把狼寫出人物感的野性派作家。其經典作品包括《熱愛生命》《白牙》《野性的呼喚》。

不管是傑克·倫敦還是馬丁·伊登,其成功有力證明了心理學上的社會比較理論中的積極對應。這一理論是利昂·費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的:

每個人都在把自己與社會中其他人進行比較,從而獲得自我評價。當這種評價偏向於消極時,比如認為我窮,醜,傻等,就會產生自我認同威脅,帶來強烈的自卑感。這種感覺帶來的積極對應:人逃離原有群體,並通過努力重塑自我形象,獲得新的自我認同。

這種新的認同帶來的衝擊是有危險的,就在40歲事業頂峰之際,傑克·倫敦大量服用嗎啡自殺身亡。

《馬丁·伊登》寫於他33歲,其中男主結局與作者結局相同。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改編自傑克·倫敦同名小說的《馬丁·伊登》首映於9月2日,並於當月榮獲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盧卡·馬裡內利)。2020年3月入圍第65屆意大利電影大衛獎最佳影片。

意大利導演彼得羅·馬爾切洛為了保證忠實,深入原著,並在影片中放入了大量的影像資料,努力營造上個世紀初的真實氛圍。並將原背景場地由美國移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以與劇中人物的口音相吻合。

電影內容詳解:理想的生髮、追求與幻滅

世界比我更強大。若反抗它,我將一無所有,只剩自己。但正是如此,這種反抗才彌足珍貴。只要仍有一息尚存,我便是一股力量。以筆為戈,這股力量將令人膽寒,足以對抗寰宇。構建牢獄者與追求自由者一樣從不明說。

以半文盲形象出現的馬丁·伊登,怎麼有能力“以筆為戈”,又怎麼有拼死對抗寰宇的悲壯?

馬丁·伊登小學沒有唸完便四處出海航遊,閱歷無數飽經風霜。出落得粗獷魁梧,一股傻勁頭的樣子,頗受女士喜愛。

一天,他看見有人欺負一位孱弱的年輕人,便毫不猶豫出手相救。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為表示感謝,年輕人將Martin邀請到家中做客。在這個中產階層家庭,他遇到了此生摯愛---Lucy(即電影中的伊蓮娜)。只見她:

膚如凝脂,唇紅齒白,湛藍的眼睛如深海之水,金色秀髮柔軟過肩,乾淨潔白有如仙女般存在。她優雅知性,笑起來蜜一般的甜。她琴棋書畫都拿手,還這麼平易近人,溫和友善。

Matin發現自己的眼睛很難從她的方向挪開。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交談中,Martin儘量用自己不平凡的經歷與膽識來抗衡女孩的階層與學識,卻深感捉襟見肘。

他誠懇地表示,自己想要進步,想要達到她的層次。Lucy對這個外表粗獷有力,經歷豐富並立志向好的年輕人深有好感,她也真誠地告訴他:

要受教育,要努力。

回家路上,Martin拿著Lucy贈送的書大步流星地走在路上,腦海裡不斷回憶剛才相處的點點滴滴。他已經生起脫離低賤身份的念頭,跟隨美人進入她的頻道躋身中層。他決定離開舒適區,勇敢迎接未知命運。

Martin開始了全身心向著她的方向努力的行動,除了如飢似渴的閱讀,他還開始注重外表---剔指甲黑泥、修整髮型等。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Lucy所說的接受教育在沒有經濟支持的Martin沒有可能,他決定自學,靠閱讀改變命運。

在他寫給Lucy的熱情洋溢的信中,他說自己把生詞記下來,與他們做朋友;用所學的字詞描述生活工作中的事件;於繁重工作間隙習作詩歌。

Lucy也在她單調的學習生活中饒有興趣地閱讀了他的詩歌,對他的勤奮努力進行了肯定。

又一次航海回來,Martin向Lucy訴說了自己有抑制不住的創作激情,及想成為作家的夢想。可是Lucy覺得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他,無法看清也無法越過前進路上的阻礙。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但是,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Martin在Lucy領進門之後,Lucy這個師傅就沒有起到更多作用了。Martin內心的強烈慾望被激發出來,他買來打字機,開始了創作之路。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Martin文化上的覺醒讓他開始嫌棄以前的親密伴侶,比如女伴瑪格麗塔, 他認為她應該學好語法才能與自己對談。

這時候你我是不是都感覺到了Lucy之後會被嫌棄的劇情。

某種程度上,Lucy是對的,Martin需要正規教育讓他不要這麼犀利。

但是,Lucy暫時只能看到Martin在語言與學識上的進步。雖然她提供的父親可以幫他成為文員的謀生之路被Martin婉言謝絕了,但是這不妨礙兩個人更加貼近了一些。

姐夫想讓Martin為自己做事謀生,被毫不留情地拒絕。姐夫一氣之下將Martin趕出家門。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無家可歸的Matin對於閱讀的熱愛絲毫未減。火車上結識的Maria好心地將這位作家安頓在自己家雜物間。

一次次退稿之後的不放棄,使他開始摸索出寫作的門道,

“隨著詞彙量的增加,以往的經歷不再是空洞的存在,我終於明白該如何去解讀他們。我終於開始寫出了好東西。”

Lucy給了Martin兩年時間,他發誓成功之後要來迎娶她。天荒地老的愛情誓言總是容易破碎。

其實Lucy並不求Martin多麼出類拔萃,她再次表示他應該接受父親的幫助找份安穩工作,將寫作當成業餘愛好。在她,Martin要做全職作家簡直就是痴心妄想。

Lucy的擔心並非毫無理由。Martin一次次被退稿。沒有錢維持基本的生存。還是好心的Maria當了一個傻債主才讓他得以延續自己的作家夢。

一次在Lucy的生日聚會上,那位Lucy多次提及的父親一手栽培的準公司經營人主動提供幫忙,卻被自視甚高的Martin嫌棄不及。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同時,Martin偷聽到Lucy母親對於自己鄙夷嫌棄言辭。

在被眾人捉弄而設計的遊戲中,Martin背出一首自己作的詩。展示的才華只怕超越了Lucy朋友圈很多人。但是他的這種熱情與才華的展示並不能作為進入階層的通行證。他的標籤仍然是窮水手,出身卑賤且心高氣傲。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Martin最初想成為作家,除了不菲的薪俸,更重要的是一種通行證的作用,得到她那個階層的認可與禮遇。

所幸,Lucy似乎並未受到母親多大影響。

一次從電影院出來,兩個人的對話卻顯示雙方隔閡帶來的危機。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L:“我笑了,我被感動了。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電影。你寫作的時候,也可以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M:“我寫的東西不好嗎?”

L:“你寫得太粗糙了,太多死亡,太多痛苦了。”

M:“那些吃飽飯的人不會相信有人在捱餓。”

L:“什麼?”

M:“你要我就這樣抹掉那些難堪的東西,然後給人們希望嗎?去跟那些世界上受苦的人說吧。”

L:“你要給他們希望”

M:“是吧,給他們鴉片。”

L:“你今天這是怎麼了?”

M:“又被退稿了。你很聰明,你應該能理解的。”

L:“你這樣寫拿不到一分錢。我們永遠不會結婚,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家人。”

M:“看著我Lucy,這是你自己的意思嗎?”

這是兩人之間發生的第一次爭吵,Lucy開始有擔心兩人在一起不合適的意思。

這一事件的刺激更讓Martin奮筆疾書。

為了生計,他被迫從事更低賤的活兒:擠牛奶、收拾豬圈,剷草等。

堅持還是帶來了好的結果,Martin終於收到了寫作的第一桶金:20萬里拉。更重要的,他的作品終於被接受了。

佈雷斯是一個真誠而又講實話的朋友,他勸Martin不要活在童話裡---Lucy不可能愛真正的他,唯有找一個務實的女人 (比如Maria)一起生活,方能終老。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M:“我就是為我愛的Lucy寫作的”

B:“你才不是為那個蠢貨寫的呢。”

同時,佈雷斯為Martin指明瞭寫作成功之道:

“社會主義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寫社會主義能將你從失望中挽救。”

可是,被挽救出了那個坑,卻進了另一個坑。只要人類存在,有希望就會有失望。

Martin認為社會應該尊重自然進化,應該尊重個人的權力,解散任何組織的社會主義言論並不討喜。這種過於理想化的思想不能被普通人接受。或者說人已經被奴役慣了,無法生活在沒有主人監督的世界。

這一事件讓Martin被人排斥,包括Lucy及其全家上下。餐桌上,大家用責怪的眼神看著這個要打倒現有社會結構的人。他奮起為自己辯駁,其中多有失態讓Lucy終於決定離開他。

好友佈雷斯病重然後自殺身亡,用藏在聖經裡的槍。

越來越成功的Martin感覺並不快樂,而更是多了煩惱。他開始打架酗酒,脾氣有名地臭。收拾殘局的是以前的他曾看不起的情人瑪格麗塔。

養尊處優的他開始白胖,頤指氣使地讓打字員為自己打字。這個自尊又自卑的存在為去不去美國與出版商討價還價。他在讀者見面會上玩世不恭,讀者們卻將它看成是他的個性,欣然接受。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他將以前不被接受的書一一出版,名氣帶動金錢滾滾而來。同時到來的,還有追悔莫及的Lucy。

再見曾狠心撇下自己的Lucy,他冷嘲熱諷她仍在為粗鄙之詞操心,他看透了她資產階級小姐的勢利嘴臉,他拒絕了她的懺悔與表白,他寧願要瑪格麗塔。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現在生活令我作嘔,如果還有什麼我想要的,我想要你。但我現在心如死灰。”

他清楚Lucy一直為兩人的關係感到羞恥,現在等他聲名大噪又要來彌補。

“我曾經想成為像你那樣的人,像你一樣思考。哪怕做你身邊的一條狗,一條聽你使喚的好狗。你卻要把狗都消滅。現在竟然還有臉來找我……。”

眼看Lucy在他聲嘶力竭責怪聲中傷心離去,Martin開始產生幻覺:以前的那個他,拿著Lucy曾給的兩本書,充滿著求知飢渴,匆匆走在街頭。

在想象中,他為Lucy蒙上一層面紗,與一副憂愁的神色。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幻滅後的Martin最後走向死亡之海,那麼果敢毫不遲疑,讓人心疼。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Martin的人生鮮明地分成三個階段:早期的粗魯莽撞;中期的如飢似渴、苦中做樂、熱情洋溢;後期的頹廢落寞、夢想破滅、生無可戀。

這三個階段被盧卡·馬裡內利表演得淋漓盡致,並由此獲得2019年威尼斯影帝獎。

《馬丁·伊登》:迅速進化並幻滅,對我們的教育帶來的啟發

首先,1984年出生的他在外型上絕對吻合Martin角色所需:高達,健碩,充滿男性荷爾蒙糙感。

然後,在導演精心運用復古膠片質感打磨的古典虛實意境中,馬丁伊登一生呈現出宿命般的悲劇感。

加上曾兩度獲得意大利大衛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的盧卡·馬裡內利精湛的演技,將一個熱血青年從成長蛻變,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再到走向自我幻滅的悲劇人生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Martin的女人們:柔弱勝剛強

圍繞著Martin的女人們主要有四個:Lucy;Maria;Margret;姐姐Julia

從生命力而言,Martin旺盛而短暫,而他的女人們,都顯得柔弱而更長久。

四個女人中,

作為婚姻對象:溫文爾雅的Lucy是Martin的理想目標;美麗俗氣的Margret則是他進化前的對等態。

作為生命支柱:Maria正如聖母瑪利亞,是博愛仁慈的化身;姐姐Julia則是無聲包容的存在。

其實,對於Martin的寫作內容,Lucy並不是唯一感覺太悲慘的人。Julia作為第一個讀者,也指出故事寫得太讓人傷心。

而Maria和Margret,雖然可能無法讀懂他的書,卻毫不吝嗇地為他提供溫暖。

這種溫暖是俗世人間的愛,凡是沒有對人世徹底失望,或者過分自視清高的人,都會有這種愛的發散。

Martin進化初期也充滿了這種激情與愛。但是隨著進化深入,他漸漸冰凍起自己的愛,產生人世間不值得的幻覺,不願意再感受溫暖也無法再提供溫暖,那就只有走向滅亡。

“親代投資”

進化心理學上的“親代投資理論”表示:女性擇偶要求與思考往往比男性更高更復雜,因為女性在婚姻中生兒育女做家務中付出更多,承擔更高風險。因此她們通常會看到對方的經濟實力及對婚姻的忠誠度,以保證自己及孩子的穩定健康。

1.Lucy的母親老雞護雛

在電影的最後,有這樣一段對白。

M:“那現在你母親想你嫁給我嗎?”

L:“我一直愛著你”

M:“要是沒人賞識我的書,你還是會和我保持距離的,很長很長的距離。”

L:“不是這樣的。”

M:“是的,就是的。要不是他媽的那些書……”

L:“別這麼說話。”

M:“你還是那副德性,不喜歡別人說髒話。”

Lucy有躲不過的家庭階層烙印,這種印記在以前深受Martin的仰視,現在卻成了嘲諷的對象。Lucy的母親一直對Martin沒有好感,根據上述“親代投資”,這種敵意應該是出於保護女兒的本能。

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女方父母們都很實際。對結婚的基本條件是有房有車,最好還有存款。稍微有遠見一點的,也會考察男方的財商潛力,看是否能給未來的家帶來經濟基礎,保證幸福快樂。

多少年來,這一進化規律也難以改變。純粹為了愛情而結婚結局美滿的,為數不多。在魯迅的《傷逝》中,涓生與子君的愛情由純真到凋零,再到兩人被貧困逼迫愛意喪失殆盡,子君被愛放逐回到家死於無愛的人間,這種愛情走向有幾個父母願意看著女兒經歷?

這是處於社會弱勢的女性對於自我的一種保護。這種柔弱姿態在悲劇發生後,比如Lucy被痛斥告別Martin之後,可能會傷心一陣,但是她也一定會東山再起,繼續追求新的幸福。而且有母親的物色與照顧,她的前景也應該不會太差。而這些就是因為她的世俗。世俗的人在世俗的世界始終有一席之地。

Martin帶著他進化來的憤世嫉俗,將成為她生命中一段過往。

2.Margret的高攀悲喜交集

Margret與Martin最初相互被對方的外形吸引。在見到與Lucy相處的Martin在被招待時表現冷淡的臉,Margret也只有認命。她有自知之明,在中產階級小姐面前感到自慚形穢。

而當Martin終於被Lucy拒絕,回到Margret身邊時,她是欣喜萬分的。不計前嫌的她意識到,自己有迴歸的價值。Martin身價的日漸上升,使她感到自己價值的提升。即使是當Martin對他出言不遜,她也逆來順受,甘願當出氣筒。

這種態度最終得到了Martin的認可,或者說他沒有了更好的選擇,如果沒有Lucy再次出現攪亂行程,他最終應該會帶Margret去美國。認可Margret說明Martin最終準備在心理上回歸自己的身份。

3.Julia:姐姐的愛無聲而偉大

Martin不隨船漂泊靠岸之際,都會與姐姐一家生活。姐夫慳吝古怪,不怎麼服管的Martin受氣的時候,Julia默默落淚。一方面她必須依順老公,另一方面,她對從小相依為命的Martin有著本能的母愛。

在Martin為情所困,居無定所的時候,是Julia為他遮風擋雨。她每次默默地為他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且毫不居功。

當Martin終於功成名就,這位慈母般的姐姐,為自己屬於伊登家族感到自豪。有這種愛養育大的Martin,骨子裡有愛。但是他的愛不幸被過速進化折斷。

4.Maria:一個聖母般的存在

在火車上結識的朋友,就這樣成了生活的依傍。在Martin的作品一再被退稿,窮困潦倒生無可戀之際,只有聖母般的無私“傻”債主才能繼續容納他的存在。

與Julia相比,Maria只是一個陌生人,這種對陌生人發出的光和熱,尤為罕見與珍貴。

Martin無疑是感恩的。他在成名有錢之後,立馬給Maria買了房子。

但是,當Maria發現Martin並不快樂,邀請他來同住,一邊繼續照顧他時,他謝絕了。

他不願意與聖母相處一室。

雖然我們無法知道Maria是否有婚姻的陰謀,但我選擇相信Maria的愛之無私無慾純奉獻性。

結語:對教育的思考

《馬丁·伊登》這部作品,除了考慮它其中的愛情與理想幻滅。我們還可以從教育著手進行考慮。

我們已經討論了Lucy貪圖名利的勢利眼。她愛的不是真正的Martin,而更是他的名利。但是我們反過來想一下:他愛的,又是真正的她嗎?他最終的嫌棄也只能說明他追求的只是一個對自己純崇拜的對象,歸根到底,他追求的是他自己。

假如Martin的認知達到這一高度,那麼他應該可以超越自己的幻滅,避免悲劇。

什麼可以讓他達到這種認知高度呢?教育。

我們的教育,就是為人進入社會做好準備。Martin缺乏這種準備,這是他悲劇的一大原因。

影片中,對Lucy一見鍾情,正是Martin出於對她受過良好教育溫文爾雅的態度的尊敬。而且Lucy在與Martin交往過程中,一直提到教育的重要性。

當Martin充滿熱情投身所熱愛的文學學習與創作時,Lucy永遠是那個窮極無聊為混文憑混格調而接受教育的人。

當Martin一躍成為知名作家,那些被他吸引的人中,幾乎沒有比他受教育程度更低的人。這些人對他的玩世不恭表示敬意,根本無法分辨感情真偽。這種教育培養的是一些感覺遲鈍的文化人。

但正是這種不尖銳的感覺,可以保護世人免受Martin所受到的衝擊。

受過正規教育的人很少像Martin這麼極端。或者說,他們都在漫長的教育過程中磨掉了銳氣。

如何保證人的熱情與銳氣,同時又不會因為憤世嫉俗而自我滅亡,是教育值得思考的話題。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他怕聽人說信佛。他奉勸世人不要輕易信佛。因為學到一定地步,自以為可以得到昇仙了,可其實還有一層沒有達到。便容易誤入歧途,走火入魔。這樣的狀態還不如以前那種無知無慾,粗俗簡單得快樂。

我們的文明程度越高,恐懼就越深。在文明過程中我們拋棄了在蠻荒時代認為美,屬於生活之樂的東西。 -傑克·倫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