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當父母為孩子作出的決定越來越多,孩子總是欲言又止;當孩子做錯事時,還沒開口就看到父母憤怒的面孔;當孩子不滿家長所謂的安排時,一句“我是為你好”就讓孩子啞口無言。

一方面,父母的強勢讓我們的孩子從不敢表達到不想表達,內心的聲音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另一方面是家長剝奪了孩子在交流中在表達中形成獨立思想的機會,卻反過來責怪我們的孩子怎麼這麼內向,這麼膽小,這麼沒有責任感。

可見,父母一心希望孩子能成功,但實際做了很多“無用功”。父母看似通過強硬的手段,一時“贏了”孩子。但“贏得”孩子才對成長真正有利。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如果家長能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樣和孩子交流,其實“贏得孩子”的心並不困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贏得孩子?

“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01贏了與贏得的區別

傳統的家庭,爸爸媽媽喜歡以上級命令下級的方式對孩子說話。就像安安爸爸一樣。

晚飯後,安安爸爸接到來自安安姑媽的電話,簡單寒暄後,姑媽告訴爸爸家裡的米奇老鼠不見了。

放下電話爸爸直接把安安拽進了房間,並從抽屜裡找到了米奇老鼠。安安爸爸一陣怒吼:“誰叫你偷東西的?你現在就打電話給姑媽道歉。”

安安被嚇壞了,嚎啕大哭,並躲到了媽媽身後。爸爸要求安安立刻打電話給姑媽,被嚇壞了的安安死活不肯。爸爸責罵聲越激烈,安安哭得越大聲。

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清楚地知道,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安安不理解自己為什麼要道歉。

即使孩子迫於父母的威嚴低頭認錯,但是對孩子的身心傷害也是不容小覷的。

在第4季的奇葩說中有一期的辯題是:要不要一鍵定製完孩子的完美人生?當時的在場嘉賓雷軍就說了這麼一番話:我認為不應該定製孩子的人生,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可以是孩子的人生的導師,可以是陪伴孩子的朋友,但是請不要扮演孩子生活中的上帝。

什麼意思呢?一旦家長執意想要控制孩子的行為,或者本能地想讓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時候,孩子不得不按部就班的去做,要麼成為順從者,要麼在心底裡面種下了報復的種子,成為未來的反叛者。一旦家長志在必贏,孩子就會成為失敗者。

我們都知道,總是失敗的話,人的心理無疑會受到影響。這並不是孩子想要的,也不是作為父母應該去做的。

還有一種教育方法可以讓父母與孩子彼此合作,實現雙贏,那就是正面管教提出的“贏得”孩子。

所謂“贏得”孩子,是指與孩子在一種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氛圍當中相處。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主動理解孩子,並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力量。

家庭教育是有層次之分的, 低層次家長捨得給孩子花錢花時間,高層次的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為他們明白,“你是誰”比要求孩子“成為誰”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實都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有一位男孩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被學校開除,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對他說,“沒關係,小子,我在家自己教你。” 從此不管遇到任何事,這個男孩都會第一時間跟爸爸媽媽說,這個男孩就是我們熟知的童話大王鄭淵潔。

每次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鄭淵潔說自己見過做多的場面就是父親在桌子上看書寫字,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精神營養。

當父母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讓孩子懂得“我是誰”比“成為誰”更重要,父母會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02贏得孩子的好處

表面上看,父母似乎回到了小時候,說話的語氣,行為和思考都和寶寶一個水平,但是隻有父母先彎下腰來陪伴寶寶,寶寶才能成長為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大人,這是一個相互塑造的過程。

贏得孩子的心意味著雙方達成合作,有助於形成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成長就像坐電梯,每到達一個新樓層,孩子需要學習新的技能,這個過程是坎坷還是順利,取決於他在新的樓層上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這個互動越積極豐富,孩子就能學到更多技能,也就會更加順利到達新的樓層。

因此,良好的親子互動,有助於讓孩子提升自我的學習力,學會使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

今天的孩子被給予了太多的愛,父母的過度保護,一味溺愛讓孩子缺乏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的機會。當孩子需要獨自面對社會的時候,家長卻反過來埋怨孩子沒有責任心。

而贏得孩子,與孩子共同努力為家庭作出貢獻,有助於讓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進而獲得社會責任感和上進心。

03如何才能贏得孩子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開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

當孩子們被父母理解的時候,他們內心就會受到鼓勵,才會願意聽爸爸媽媽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記住,只有當孩子感受更好的時候,事情才能變得更好。

那如何來達到我們所說的讓孩子感受更好呢?其實這是有方法的,正面管教提出贏得孩子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在溝通中表達出自己對孩子所作所為的理解。每當孩子作出不恰當的行為時,站在孩子的角度,讓自己迴歸一個孩子的心態理解孩子的行為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第二步是對孩子表示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他的行為,而是真誠地理解孩子的感受。

所謂理解,是知道對方的難點和痛處在哪裡,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做一個寬恕者,只有家長與孩子平等相待,孩子才會和家長站在同一戰線上。

如果你能告訴孩子,你曾經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有助於讓孩子放鬆傾聽,效果會更好。

第三步是告訴孩子你此時此刻的想法,如果你一直保持真誠和友善的態度,孩子會更願意傾聽你的看法。

第四步是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啟發式問題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根源。記住,問孩子該怎麼做,比直接告訴孩子做什麼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04安安承認錯誤並道歉

讓我們再次回到安安的房間,安安媽媽想到了正面管教上的“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把安安抱在懷裡並幫她擦乾眼淚。

媽媽以十分友善的語氣說到:“寶貝,我猜你肯定是喜歡上了米奇老鼠。這麼可愛的米奇,媽媽也很喜歡呢。”

安安停止了哭泣,認真地看著媽媽。

“我記得我小時候有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一個很漂亮的鑰匙扣,很想把它帶回家。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我把它塞到了口袋裡,但是我當時心裡很不舒服,我一想到如果別人也拿走了我的東西,我該有多傷心啊。”

安安眨了眨眼睛問媽媽,“真的嗎?”

“嗯。”媽媽繼續說道,“安安如果有一天你回家發現自己的樂高玩具都不見了,你會怎麼辦呢?”

媽媽和安安討論了雙方多麼不喜歡別人拿走自己家的東西后,安安發自內心地說他以後再也不想拿別人的玩具了,並且還要去姑媽家親自和表妹安妮道歉。

雖然這是安安犯的一個小錯誤,但是他從中學到了很有價值的一堂課,安安媽媽十分高興地叫爸爸趕緊開車送安安去姑媽家,讓大家見證安安是個知錯必改的好孩子。

對比安安爸爸的命令式語氣,試圖控制孩子行為的做法,安安媽媽通過有效溝通贏得了孩子的心。

宮崎駿曾說:成長,是每個孩子的權利,也是他們必經的征程。或平坦、或崎嶇、有悲歡,有離合。

《正面管教》所提倡的“贏得”孩子其實是尊重孩子,鼓勵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建立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研究表明,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高的孩子不僅有獨立健全的人格,對生命充滿了好奇,還會照顧他人的感受,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因此,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明白,“贏得”孩子不是讓父母成為孩子的中心,而是教會孩子勇敢地走自己的人生路,堅定地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