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收藏乾貨系列一

繪畫的藝術最早是作為裝飾運用在建築內部的,神廟、宮殿、再到豪宅,匠人們蓋好之後,主子們發現裡面牆面空空蕩蕩,真正是“家徒四壁”,總不能把牆裡都嵌滿雕塑和擺件吧?壁畫由此誕生。宗教題材的宏大和場面畢竟不是每一個豪宅可以承載。於是家族肖像、風景開始風行。時代變遷,大師輩出,繪畫由最早的純裝飾需求,變成了具有歷史價值、收藏價值的

商品、藏品。

繪畫、收藏乾貨系列一


繪畫是一種商品 藏品

不論東西方,繪畫首先都是商品、藏品。有些專家說:真正的藝術是不能夠買賣的。這話我不敢苟同。畫不要錢,文房四寶、顏料松節油可都是要錢的,畫家不收錢則無法購買創作工具去創作藝術品,也就沒有了藝術,所以藝術怎麼能不和貨幣產生關係呢?璀璨的大師都是用錢堆出來的,而且是鉅額貨幣一代一代堆出來的,孟頫、伯虎如此,梵高、高更也不例外。

繪畫、收藏乾貨系列一

不給錢?你想耍流氓嗎?

這麼直接的嗎?那我畫畫就為陶冶一下不行啊

也就是陶冶一下,會欣賞也是一種陶冶,而且可能更爽。陳丹青曾經說:我不建議現在的年輕人再一味拿繪畫當職業,當然你可以嚮往成為梵高,但最後你會發現你也就嚮往一下。會欣賞也很好,一樣可以培養提高自己的審美。

我對待陳丹青的言論很中性,有些甚至談不上喜歡,但是他上面的話有一定道理。大師都是某個特定時代的產物,跟當時的政、經、社會環境密切纏繞,且必有傳承。君不見趙孟頫是宋皇族嫡系世家子孫為保護宋文化寧願卑躬於元。唐解元文采飛揚,師承李唐而成書畫大名。

繪畫、收藏乾貨系列一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資訊碎片化,早已沒了那時的“度日如年,經年積澱” 。能夠將前人瑰寶欣賞明白都不容易,生員們要想通過四年訓練即成大家,實在難度過大,且無出處。當然,夢想還是要有的,否則你怎麼知道絕望呢?若是學的實用美術,那麼設計、建築這些行業還是可以努力一把的。

那麼現在就沒有方法成為大師了?有,首先得有一個巨人,然後你能踩得上人家肩膀,再然後還得能看明白遠處的風景,最後也是最難的,巨人還能時常側身與你交談。那些人寥寥無幾,且通常是大師的嫡系。藝術這事最怕的就是比你有天賦的人還比你努力還比你近水樓臺。傅益瑤、齊慧娟、吳歡皆屬此類。

繪畫、收藏乾貨系列一

最後我們稍微沾一點收藏的基本概念,作為下一篇的引子—撿漏。撿漏這事,自然是很刺激了,可惜現實就是很現實,發生幾率約等於中彩票。沒個二三十年的“過手”經驗,想都別想。嘟老師都有“打眼”的時候,何況我等肉眼凡胎。想尋“大開門”的物件兒,還是老老實實參加正規拍賣,相對有保證,對,就是相對。

最後引用溥儀先生的話:

我也不知道,就是看起來跟我家的不一樣。

沒有溥先生的眼界,就請遠離撿漏吧。

繪畫、收藏乾貨系列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