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說“語法重音”是完全錯誤的?

關於重音,我們要學習是兩大部分內容:

1、重音位置的確定。

2、重音的表達方法。

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位置確定不了,你怎麼表達都是錯誤的;位置確定了,你不懂表達,結果和沒確定還是一樣。

重音是最基本的語言表達技巧,是通向更高級技巧的橋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講,重音和停連有極多的相通之處,所以教材上通常是重音停連一起講的。可見重音的作用之基礎。

關於如何確定重音的方法,傳統的說法有三:

邏輯重音、情感重音語法重音

邏輯和情感,正好是有聲語言表達貫穿始終的最重要的兩根主線,而且正好符合重音“兩最原則”(參見我寫的相關文章,點擊前往),是正確的。

只是這樣說,還比較含糊不夠詳細,可操作性不強。而目前中傳教材的10種重音類型是對二者的具體化,很實用,易操作。

但流傳甚廣的“語法重音”,卻是極其錯誤的。

錯就錯在它沒用。

一句話哪個是重音,和語法毫無關係

我們先舉個例子,看這句話。你不妨用語法重音確定一下,哪個詞是重音?

明天是六一兒童節。

  • 你如果說是“六一”,那我會問:“哪天是六一兒童節?”,你還能把重音放在“六一”上嗎?顯然“明天”二字才是重音。
  • 你如果說是“兒童節”,那我會問:“明天是不是六一兒童節?”,你回答時顯然要把重音放在“”上,而不是“兒童節”。
  • 如果你說是“是”,那我會問:“明天是六一
    勞動節嗎?”你肯定會把重音放在“兒童節”上作答,以糾正我“勞動節”的錯誤。而不是“是”。

……

好吧,不必再舉例了,顯然,這句話的每一個字詞都可以做重音。

關鍵在於上下文。

也就是說,重音的位置是根據上下文的需求或目的而定的,單獨看一句話,是無法確定它的重音的,放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確定重音。具體的語境不同,重音的位置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語法關係是不變的,但重音不同。

而語法,一旦句子有了,語法屬性和語法結構就是固定的。

顯然,重音位置的確定,和語法是毫無關係的。

所以,研究重音的走入語法重音的陷阱,是沒有回頭路的。結論只能是:所有的詞性、所有的語法成分,都能做重音。

顯然這是沒有意義的。

再拿講語法重音書上的例子做反向分析

我在1997年就學習過“語法重音”了,是省級電臺發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的《廣播業務叢書》中的一本,叫《播音表達和語法規則》。

特別說明一下:這是20多年前出的書,當時語法重音還被普遍承認,此書應該也屬於探索階段,以現在的眼光看,有商榷之處,也屬正常。權威的《中國播音學》,是此書出版5年後才出的。

朗讀者說|我為什麼說“語法重音”是完全錯誤的?

我特意從書架中翻出來,給它拍了個照。很正規的書。當年我也認真學習過它,一直覺得難以掌握。後來終於明白,不是因為我笨,而是因為它本來就是錯的!

幸虧我當年沒學會……

我翻到裡面講“意群重音”的地方。這一頁是這樣的:

朗讀者說|我為什麼說“語法重音”是完全錯誤的?

說明一下,這本書把詞的輕重格式裡的“重”,命名為“詞重音”;把句子中的重音,命名為“意群重音”。我們現在很少這樣說了,但我覺得“詞重音”的說法是挺有意思的。

好,我們摘取其中幾句。

以下幾句,基本上都是謂語做重音的。

例如:

知道了我們認識這部電視劇不錯

好,我又要設計上下文語境了,我們看看上述的重音還對不對?

1、這事挺機密的,但聽說還是有人知道了。誰知道了?

回答:知道了。(重音在“我”)

2、大家都來自四面八方,但有的人以前就認識。誰和誰認識,說一說吧!

回答:我們認識。(重音在“我們”)

3、這麼多電視劇,哪部好看呀?

回答:這部電視劇不錯!(重音在“這部”)

一進入特定語境後,重音全都不是謂語或動詞

可能有人還會問,即使是語法重音,當然也要考慮上下文呀。

可是,我要問你:一個句子的主語謂語,難道會因為上下文的改變,而變成狀語賓語嗎?

不會的。

語法成分,在句子成型的時候,就已經最終確定。不會因為上下文不同而有任何改變。既然上下文不會對語法結構帶來任何影響,幹嘛要考慮?

但顯然,重音位置卻必然因為上下文不同而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重音位置的確定,和語法是沒有關係的。

當然,分析語法,對確定重音多少也有點幫助,比如可以幫助我們理清複雜的長句子的意思和結構。但最終,確定的方法和被確定的那個重音,只能通過邏輯或情感來進行,而不是“語法”。

因為,並沒有一種確定重音的方法叫“語法重音。

也沒有某個被確定的重音叫“語法重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