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莫之能御”并非危言耸听,大德必须永恒地蔓延

为了能让大爱健康地成长,孟子在强调共同利益和共同趣味的基础之上,分别为梁惠王和梁襄王分析并准备了关于“提升人气”的问题和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彩内容,当数孟子对待植物和动物的独特态度。

孟子:“莫之能御”并非危言耸听,大德必须永恒地蔓延

而截止到现在,我们也只是刚刚看到了一根无比幸运的“苗”正在茁壮地成长。难道说,描写过了槽枥之间的那匹丰满的宝马,就等于介绍过了孟子对待动物的态度?当然不是,因为在齐宣王的家里,还有一头无比幸运的“牛”。

在见到孟子之后,齐宣王有点紧张,失口说了一句缺心眼的话:“我想称霸天下。”孟子听完,脸上浮起一层浅浅的笑容:“我想孔老师。”齐宣王倒还算是个明白人,瞬间就醒过味儿了:“大德,真的这么重要吗?”

众所周知,对于孔子而言,既非不想侍奉帝王,也非不曾侍奉帝王。然而,颠沛流离的列国之旅,足以让深知孔子之志的孟子在撰写思想专著的时候百感交集和感慨万千。孟子果真不知道齐桓和晋文的事迹吗?显然,孟子的用意并不简单:一来,可以趁机表明自己是万世师表的真正知己;二来,可以借助推托之词间接地回答齐宣王的问题——称霸者的双手,没有不沾血的。换言之,没有大爱,不成大德;没有大德,不成大业。

当孟子提及孔子之后,齐宣王立刻就想到了德字。这个小小的细节,也足以说明两件事情:一是孔子之德确实是名不虚传的;二是齐宣王的心灵确实是有可教之处的。因此,孟子对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一件事情表示了赞许。哪件事情呢?答:以羊易牛。

孟子:“莫之能御”并非危言耸听,大德必须永恒地蔓延

古人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总是会肆无忌惮地杀掉许多无辜的动物。有一天,齐宣王看到有人正牵着一头泪流满面的牛从殿门外踉踉跄跄地走过。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要取血祭钟。一时间,怜悯之心愈动愈坚。鼻子一酸,齐宣王当即下令:“放了它!”就这样,牛儿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特别眷顾。

被大哲人表扬过的齐宣王,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然而,齐宣王并不知道,真正的话题其实才刚刚开始。在递完糖果之后,孟子马上就甩过去了一个清脆悦耳的巴掌:“谁让您后来又害了一只倒霉的羊呢?”齐宣王先是一怔,然后捂着脸上的手印解释道:“当时我没想这么多,现在我明白了……要不是您刚刚的一巴掌,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荒唐。”

看到这里,厨师们肯定要有意见了。不必太过于认真。孟子谈牛论羊,旨在强调一件事情——同是芸芸众生,不宜厚此薄彼。如若不然,就无法卓有成效地普及大爱思想。因此,孟子通过以羊易牛,引出了以小易大。而所谓的以小易大,其实就是在教诲齐宣王——要懂得以优易劣,要懂得以利易弊。

孟子:“莫之能御”并非危言耸听,大德必须永恒地蔓延

因此,孟子所谓的远离厨房,其实就是远离滥杀无辜。要知道,“大德”正是大爱的最终归宿。而“以易”意识,又是决定我们能否顺利地使大爱升级为大德的关键因素。毋庸置疑,这种意识的确是一种相当可取的人生态度,而孟子正是将其使用并发挥到极致的人。

其实,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人发现这个秘密了。这个人是谁呢?答:正是曾被囚于羑里的周文王,正是亲自推演六十四卦的姬昌。只不过,大名鼎鼎的西伯侯并没有为我们留下一个“流光溢彩”的个人故事,而是为我们留下了一本“美轮美奂”的思想著作。因此,大家还会继续把《易经》之“易”简单地译作变化吗?

孟子:“莫之能御”并非危言耸听,大德必须永恒地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