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本質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如果你在某些時刻感到孤獨、無法融入人群、與所處的環境格格不入、想做的事情得不到大多數人的理解,非常推薦你看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雖說是哲理類的書,但是絲毫不枯燥。

叔本華認為人類幸福有兩大死敵——痛苦和無聊,當你距離其中一端越遠時,你距另一端便越近,而人生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或強或弱地搖擺中度過的。


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本質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痛苦和無聊是雙重對立的,其分為外在和內在兩個部分:外在表現為生活的艱辛匱乏(痛苦)與豐裕安定(無聊),內在表現為精神遲鈍(無聊)與豐富的內在(痛苦)。叔本華認為這四個方面兩兩組合,只有在外在豐裕安定而內在精神豐富時才是最好的,才能儘量避免兩個對立的痛苦根源,因為此時這個人能夠真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為了生存而憂心忡忡的奔忙。

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人類必須勞作,做著些自己不喜歡乾的事情,而閒暇則能讓人自由地享受意識和個性所帶來的樂趣,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只有自身具備某些價值的人才稱得上是幸福的,所以叔本華說“幸福就好像等同於閒暇。”

閒暇之時,每個人都要返求自身,當他的內在不夠充足和豐富時,就會無法忍受單獨的自身。對他來說,閒暇只會造就一個無用的傢伙,無所事事、無聊煩悶,他的自身變成了他的包袱。此時他的目光便會轉向他人那裡或自身之外,追逐於財富、社交、遊戲、名聲和他人。將自身幸福寄希望於身外之物,好比身體重心在身體之外,世事常變換,一旦我們失去這些身外之物,或者對這些東西的幻想破滅,那麼我們所謂的幸福也就煙消雲散了。歸根到底,每個人都孑然獨立,要想幸福就只能從自身內在求得。


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本質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這是因為人們是受意欲所驅使,而意欲的滿足總是否定的。

意欲獲得的滿足並不直接被我們感覺得到,它頂多只以反省、回顧的方式進入我們的意識;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卻是肯定的,因為這種狀況會明顯表現出來。例如當我們生病時才會想起平時身體健康的好,但身體健康時卻並不會感覺到這種好處。每一快感的產生不過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獲得瞭解放,因此快感只能持續想當短暫的時間。

有人問,擁有錢、汽車、別墅...算不算幸福?叔本華回答,那不過是慾望的達成。當人有慾望無法滿足時,他痛苦;當人所有的慾望都滿足時,他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中擺來擺去。

因此,在叔本華看來人生的智慧不是追求快樂,而是規避痛苦。“生活並不是讓我們享受的,我們必須忍受它和克服它。”“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而規避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節制我們的慾望,我們應該把對快樂、財產、地位、榮譽等等的期望調至一個節制、適宜的尺度;我們不應對任何事情、任何處境抱有巨大的期待;我們不要熱烈地追求塵世的一切,也不要強烈抱怨我們計劃的落空和事業的功敗垂成。

所謂有度,就是讓自己的言行保持合理的尺度。人皆有慾望,但不管追求什麼,都不能放任而為,因為一旦過了度,結果必定令人得不償失。


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本質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一個人對物質享受追求不要太高,錢多多用,錢少少用,莫攀比,知足常樂,幸福是一種心態"。是的,一個人,並不是錢多就一定真正幸福,物質上富有了,精神上或許很貧乏。精神上的富有才是一個人靈魂的歸宿。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追求精神財富,是一種高境界的追求。孔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把時間完全投入精神方面的追求。而巴爾扎克筆下的守財奴,把時間完全花在物質方面的追求。金錢能夠買到的快樂那只是曇花一現,海市蜃樓的瞬間,更像是一場交易。夜深人靜時才會發現,心靈的缺口在縫補煎熬的傷口。

水滿則溢,物極必反。為人處世,如果不懂得掌控尺度,也很難過得好這一生。

人對於自己所渴望所喜歡的東西,很容易產生貪多求全的心理。但事實卻是,凡事太過則猶不及,要想不會迷失方向,就必須要把握好應有的度。

人生有度方坦然。丟掉過多的欲求,讓一切變得剛剛好,才會有恰到好處的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