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京到北京,看明朝遷都的根本原因

為何朱棣大費周章執意遷都北京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隨著朱元璋駕崩,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動歷時三年多的"靖難之變"。最終兵變成功。當所有人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時,一個突如其來的決定,改變了大明朝此後200多年的國運。朱棣宣佈:在北京建立故宮,落成之日,遷都北京。開啟了大明王朝新的篇章。

從南京到北京,看明朝遷都的根本原因

六朝古都,千古興衰

先說說南京城,那可是千年的古都。中國四大都: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北京,南都南京。鍾靈毓秀,物阜民豐。站在那城門樓上,紫金山的龍脈上都透露著一股王霸之氣。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加上天塹長江為依靠,上可控制北方大局,下可總覽南方事務。可以說從風水學上乃上乘的風水寶地。

但是這樣一個風水寶地,卻難入朱棣法眼,到底為何?

從南京到北京,看明朝遷都的根本原因

看似風水,然則已破

為什麼說南京城風水看著好,實際上已經被破壞了?

中國古代帝王,在選擇都城時候通常都會考慮三點:戰略意義、富庶情況和土地風水。當初朱元璋在選擇都城時候曾一度想將首都建在家鄉鳳陽(朱元璋老家在鳳陽,有衣錦還鄉之意)結果遭受到了大臣的竭力反對。原因就是鳳陽地處偏僻,城市建設落後,發展不理想。

南京城雖說從富庶程度,戰略意義還是風水上也都符合,但是在封建社會難免迷信,特別是帝王更想江山萬年。

從南京到北京,看明朝遷都的根本原因

作為六朝古都,我們可以看一下在南京紮根的幾個朝代,三國時期,孫權的吳國;司馬瑞南遷建立的東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諸如宋、齊、梁和陳相繼也在此建都。你說它繁榮吧確實如此,不然怎麼會這麼多朝代建都於此。但繁榮的背後是一片可怕的"詛咒"。這幾個朝代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短命或無法形成大統一。

最長的東晉,時間最長110年。其餘東吳等朝代都是曇花一現,不過二三十年。換句話說,但凡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其國祚都很短,甚至熬不過一個甲子。

早有詩句: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說的就是南京過於安逸,容易讓人懈怠,意志力不強的君王會沒有宏圖大志,守著一片樂土醉生夢死。

從南京到北京,看明朝遷都的根本原因

朱棣作為藩王,依靠"謀逆"奪取的江山,心理肯定有點慌張,想自己千辛萬苦的成果能千秋萬代,至少不會像之前朝代那樣,坐江山不到幾十年就迅速被毀,那豈不是徒勞無功。再者自己如此威武,半生戎馬換來的江山,子孫後代如果待在這,沉醉於酒色之中,流連忘返,豈不是浪費了這大好河山,白費了這幾年的靖難。

而且根據當時風水之術看,南京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破了風水。民間傳聞:秦始皇巡遊時聽說東南方有帝氣盤踞。秦始皇聽後頓時驚慌,自己就是皇帝,怎麼容得下其他地方出現所謂"帝氣"。於是派出了許多士兵偵查後,最終鎖定在南京城。道士說:只要把南京的風水破壞,就無礙陛下霸業。

秦始皇下令將秦淮河中的水引流出多條水道,將南京城以及四周包圍,形成一條新的水脈。

要知道,風水大忌:聚則生財,散則洩氣。秦淮河是南京的龍氣依託,一下子被秦始皇打破,風水自然大敗,幾千年來都無法恢復。

從南京到北京,看明朝遷都的根本原因

衣錦還鄉,萬民皆服

這就要從屬地說起。朱元璋本也想來一出衣錦還鄉,無奈鳳陽實在太窮。如果要發展,不僅要興建皇宮,還要各種防禦體系,城牆加固等等,對於開國不久的明朝,簡直是勞民傷財。但朱棣不一樣,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早在年幼時就被封為燕王,去了屬地北京。可以說朱棣算老北京人了。

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地方住了20多年。人脈、關係、文化、生活都深深印在了骨子裡。朱棣雖說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贏了戰爭,但南京當時是首都,許多遺老都不服氣,加上這可是建文帝的根據地,你在人家地盤上做主,哪怕你是皇帝,都要掂量掂量。刺客,民眾,環境你都完全不熟悉。相反北京,你在那根深蒂固。有自己的軍隊和心腹。這天下坐起來得心應手。

從南京到北京,看明朝遷都的根本原因

中國人都有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的傳統。朱棣出於北京,風光無限,最後成了天下之主,隨後率隊迴歸。家鄉父老還不熱烈歡迎,朱棣臉上也有光。

邊防軍務,方便控制

明朝從蒙古人手中奪取的天下。蒙古人在被趕走後,雖說遠離了中原地區,但勢力仍不可小覷。對於明朝的威脅,也多集中在北部邊疆地區。蒙古人經常率領殘部不斷侵擾北部邊關。

以古代的通訊技術,哪怕八百里加急都有些力不從心。一旦遇到大型戰爭,指揮軍官無法形成統一號令。容易形成各自為戰的局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邊關告急,你南京遠在千里之外,沒有微信電話的時代,靠著八百家加急,來回怎麼也要一週時間吧。戰場上瞬息萬變,時間就是生命。比起南京遠在南方,北京距離明顯佔據優勢。皇帝親自坐鎮,有效統一指揮,派遣軍隊更是朝發夕至。

從南京到北京,看明朝遷都的根本原因

從容出擊,進可攻,退可守

為了徹底打敗蒙古殘部,保證邊疆的長治久安,朱棣一生在位22年,5次出北京遠征蒙古。可以說這無疑是巨大的便利。北京城一出不久就是茫茫大漠,軍隊不必舟車勞頓就能直接趕到戰場。而且如果從南京出發,一路上所經歷的州府縣多不勝數,容易形成擾民。皇帝率軍到此,你不迎接?官員容易形成溜鬚拍馬之風,還勞民傷財。於國不利。

如果戰局不利,北京作為邊防重鎮,可以也可起到接應的作用,依靠長城,退守關內。作為元朝的首都,無論從防務還是城牆結實程度,軍事系統都是全國頂尖水準。皇帝坐鎮邊關,守著著國門。其他士兵肯定會義憤填膺,捨生忘死。這對於軍隊的戰鬥力和精神無異於一種提升。

從南京到北京,看明朝遷都的根本原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無愧於一代有節氣的帝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朱棣此舉遷都,保證了大明朝後200多年的基業。可以說明智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