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之辱,死於女人手。戰神韓信,你就是吃了年齡小的虧

漢十年,陳豨果然在代國謀反了。劉邦親自出徵去打陳豨。韓信終於等到這一天了,為了不被劉邦點名一起出戰,他故意稱病不能隨從。按照當年和陳豨的計劃,韓信立即在家中部署夜襲呂后和太子。哪知關鍵時刻,後院起火。家裡有個舍人得罪了韓信,韓信準備殺他。這個舍人的弟弟就跑到呂后那裡告狀說韓信謀反了。

呂后很擔心,但又知道自己對付不了韓信。於是找到蕭何商量對策,假傳這個報信人是從劉邦那回來報喜的,說陳豨死了,讓大家來祝賀。蕭何還特意給韓信寄了封信:“雖然你病了,但是強打精神也得來朝賀。”

蕭何的話,韓信是會聽的。成也蕭何,當年沒有蕭何月下苦追,也沒有今天的韓信了。於是韓信來了,呂后安排的武士立即將韓信抓了起來,斬首於長樂鍾室。臨死前,韓信仰天而嘆:“我沒有用蒯通的計策三分天下,如今反而被個女人所詐。難道不是天意嗎?”

到底是天意,還是人為?我覺得這是韓信最沒有想清楚的一點。

在戰場上,韓信是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天才。他熟知兵法,深諳用兵之道,多少名將猛士包括項羽都是他的手下敗將。他為劉邦滅秦滅楚一統天下立了無數大功,就連劉邦也稱讚他是“戰必勝,攻必取”的大神。

然而這個戰神在沙場上叱吒風雲,在官場上卻因為性格傲嬌,年輕欠缺頭腦,思想單純,而最終被劉氏集團的人玩弄於股掌之間。

胯下之辱,死於女人手。戰神韓信,你就是吃了年齡小的虧

一、年少的胯下之辱,不是韓信能忍,而是不懂謙遜為人。

老人總是教訓我們:當你未成氣候前,應時常俯首含胸,謙虛刻苦地奮進。稜角太鮮明,鋒芒太露,只會招來禍害。

韓信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是這麼來的。他長得高大,但卻不能自食其力,經常去別人家混飯吃,沒有練出好本事,又喜歡佩戴刀劍,所以淮陰的人多少都瞧不起他。後來一個年輕人乾脆來了大招說韓信是個膽小鬼,叫韓信如果不怕死,就拿到刀刺他,如果怕死,就從他胯下鑽過去。韓信自知不能打贏那個人,為了活命,只好從那人胯下鑽了過去。

雖然韓信活命了,但心裡肯定是氣不過的,而且這事也會深刻地印記在腦海裡,終身難忘。否則韓信也不會在被劉邦改封為楚王后,專門找到當年辱他的人封他為官,為自己澄清說:“當年如果不怕死,就會死之無名。正是當年之辱,才促成了我今日的成功。”

這件事,雖然很多人說是因為韓信想得很清楚,不意氣用事,能屈能伸,所以他能打仗厲害。但蚯蚓君還是覺得凡事總有因,韓信要是稍微能收斂點,也不至於會招致別人的挑釁了。畢竟這種奇恥大辱,無論成敗,都成為了後世的笑話。

二、一腔熱血打仗,一顆衷心事主,然而主的心思卻絲毫不明。

韓信跟隨劉邦時,劉邦已經50出頭了,而韓信還不到30歲。熱血方剛,只想建功立業,根本沒去想那麼多。結果他從齊王被遷為楚王,楚王被貶淮陰侯,最後死於呂后蕭何之手。而這樣的結局不僅是因為劉邦容不下他,也怪他自己太不能忍。

胯下之辱,死於女人手。戰神韓信,你就是吃了年齡小的虧

1、爭當齊王:慾望表現得太急切,得罪了領導還不自知。

韓信掌握兵權後一路開掛,魏、代、趙、燕、齊紛紛拿下。此時的韓信是驕傲、激動,而且膨脹的。所以打完齊國,他等不及讓劉邦來封他了,自己請示想要當王。但他又不好直說,只好說為了安定齊國,暫時請做假齊王,等一切安定後就讓還位置。

劉邦當時被項羽困在滎陽,正等著韓信來解救,結果等來的卻是韓信要當王了,心裡頓時怒火中燒,大罵韓信不義。要不是張良陳平左一腳及時提醒劉邦,估計劉邦真的會罵到韓信立即謀反。雖然劉邦最後順勢讓韓信做了真齊王,但他對韓信的態度卻不再一樣了,一顆滅了韓信的心也悄悄的燃起了。

但韓信卻絲毫沒有察覺。他還在熱淚盈眶的感激劉邦的知遇之恩。所以當武涉給他分析利弊,說項羽死後,劉邦下一個對付的人必定是韓信,勸他反漢的時候,韓信反而說:“當年我跟著項羽,位置不高,言不聽計不從。劉邦卻讓我當大將軍,解下他衣服給我穿,端他的食物給我吃,言聽計從,我才有今天的成功。漢王如此深信於我,我如果背叛他是在是要遭天打雷劈啊!”

接著蒯通又以三分天下來給韓信深度分析形勢讓他反漢,但韓信自以為建功最大,劉邦也沒奪去他齊王的封號,更加不聽蒯鵬的建議了。

所以說韓信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假如他稍微多動一點心思,站在劉邦的角度思考一下:自己手下打仗比自己厲害,建功又多,你怕不怕他有一天突然擁兵自重把自己給掀了?所以他就不該要這個齊王的位置。

胯下之辱,死於女人手。戰神韓信,你就是吃了年齡小的虧

2、兵權被收,遷為楚王,錯過了急流勇退的最佳時刻。

果不其然,項羽一死,劉邦就趕緊收了韓信的兵權,改封他為楚王。這個楚王是有深意的,就是讓他赴楚王項羽後塵而死。

如果韓信多讀了點書,參考下前人王翦的方法,此時還是有機會平安無事的。比如垓下之戰一結束,就主動請纓歸還齊王之位,索要田地放棄兵權,並把手下曹參等人提拔起來,自己歸去,那劉邦可能也不會再為難於他。

但韓信並沒有意識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個大道理。到了下邳後,反而天天陳兵出入。這就正好給了劉邦殺韓信的藉口。於是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立即就準備攻打他了。只是陳平勸劉邦:你打不過韓信,無法武取,只能文勝。不如陛下你假裝巡遊雲夢澤,讓諸侯來陳拜見。韓信去了,劉邦綁他到洛陽,貶為淮陰侯,禁錮在自己的視線範圍時刻監視著他。

韓信這才反應過來,劉邦是怕他打仗太厲害,於是開始有所醒悟,時常稱病不上朝了。然而他終究還是太氣盛,心中怨氣逐升,日日怏怏不樂。

3、禁錮洛陽,如果放下驕傲,親近呂后,或許還有生機。

韓信在洛陽的時候,劉邦其實病重了,而幾度欲換太子都未能成功,那麼天下毫無疑問就將是呂后的。

如果說韓信走錯了前面兩步,那麼此時能夠不自暴自棄,仔細思考,跟著張良蕭何陳平一樣,開始親近呂后一派,也許他還有最後一線生機。然而韓信就是放不下他的傲嬌。他看不起殺豬的樊噲,吹嗩吶的周勃,當小販的灌嬰,羞與他們為伍。

有一天他路過樊噲的家門,樊噲對他畢恭畢敬,尊他為大王。韓信卻輕蔑的一笑:“我居然淪為跟樊噲為伍了!”樊噲是誰啊,跟著劉邦出生入死的兄弟,又是呂后的妹夫,劉邦的連襟。這關係多鐵啊,可惜驕傲的韓信就是看不起。

本來都到這一地步了,韓信就該低調在低調,話不要亂說,事不要亂做。可惜他就是忍不住。

在這段時期,劉邦曾經輕鬆和顏悅色的跟韓信聊天談論各個大臣的才能。劉邦問:“你看我,能帶多少人的兵。”韓信這個耿直Boy,劉邦微微一笑就忘乎所以,直言不諱:“皇上你不過能帶10萬兵吧。”劉邦又問了:“那你呢?”韓信抿嘴一笑:“我越多越好。”劉邦就樂了:“你多多益善,怎麼當被我拿下啦?”韓信看著天說:“陛下你不能帶兵,但能帶將。所以你能當我的老大,並且誰當皇帝是上天的旨意,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你看這個韓信是不是傻,對領導怎麼能如此真誠呢?有些話心裡知道就好,表明就是說不得。你能帶兵,越多越好,劉邦不如你,劉邦的兒子以後也不能制服你,留著你造大反啊。所以劉邦無論如何也不能容你了。

不僅劉邦不能容韓信,呂后也不能容。韓信就是個定時炸彈,呂后和仁弱的劉盈如何是他的對手?所以不管韓信是否真的謀反,她都得除掉韓信了。

於是陳豨反,呂后馬上找來蕭何解決了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是也!

胯下之辱,死於女人手。戰神韓信,你就是吃了年齡小的虧

三、大家都說保命該學張良,可原生家庭的差距,註定了韓信學不來放下。

劉邦晚年時期,殺人殺紅了眼,一個接一個的功臣紛紛倒戈。張良是想得很明白的人,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當論功行封時,劉邦讓張良自己挑選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卻辭讓只求封當初於劉邦相遇的沛縣。他說:他家在秦朝滅了韓國後從相國淪為布衣,如今他又能重新封萬戶,位居列侯,也算個人的功德圓滿,他很滿足了。再就是當初他“為韓國向秦朝報仇”的心願如今也已經達成,他又體弱多病,只想專心修道了。如此誠懇的理由,劉邦也為之動容,所以同意了他的請求,封了張良為留侯。張良由此保命成功。

這是韓信學不來的。

第一是韓信沒有張良的好出身。張良是官宦之家,從小錦衣玉食,讀書萬卷,而韓信家貧,無衣無食。這天差地遠的出身就決定了人這一輩子渴望的東西也相差甚遠。所以張良從小擁有過榮華,如今就能放得下富貴,而韓信長期貧寒,所以他不願意再過那樣布衣的生活。

第二他們的志向不同。張良一家二代為韓相,所以當秦滅了韓國後,張良的志向是替韓報仇。如今仇報了,他心願達成,自然可以退了。但韓信不同,受夠了父老鄉親的鄙視,他自然是要功成回鄉揚眉吐氣的,這點從他為母親選擇最好的墓地,時常佩戴刀劍就可以看出,他憋著一口氣,就是要回去給那些人瞧瞧。所以韓信他放不下。

第三年齡差距近20歲。比張良,韓信還沒那麼多人生的經歷,還是相對單純。所以到最後,他對蕭何仍是感激加聽從,一封詔書輕易就而被詐殺了。

胯下之辱,死於女人手。戰神韓信,你就是吃了年齡小的虧

據史書記載,韓信死的時候才35歲,一個戰神就這樣劇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