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光耀燦爛的一頁。


公元1644年,清王朝統—全國以後、為了有利於它的長治久安,採取了一些開明的措施,例如豁免—些賦稅、對於部分手工業工匠廢棄了“匠籍”制等。這些措施對於瓷器生產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中國的陶瓷手工業,發展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於鼎盛,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進入我國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康熙、雍正、乾隆是清朝盛世,國泰民安,物質豐富。制瓷業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此時已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由於皇帝親自過問瓷器的生產,督窯官努力鑽研製瓷工藝技術,借鑑其他手工業門類及國外新工藝,與工匠們共同創燒了很多新品種,如琺琅彩、粉彩、各種顏色釉、仿生瓷等,爭奇鬥妍,無與倫比。乾隆以後,清政府日益腐敗,中國封建社會逐漸瓦解,瓷器生產也由繁榮到衰退,從此一落千丈。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康熙 五彩三星圖鳳尾尊

高44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康熙 青花五彩魚藻紋盤

直徑13.7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康熙 青花開光“西廂記”故事圖碗

直徑20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康熙 鬥彩仙鶴獻壽紋盤

直徑20.8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康熙 嬌黃釉大碗

直徑37釐米


清代普遍實行“官搭民燒”制度,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後在景德鎮恢復了御窯廠,無論是官窯和民窯,燒瓷技術在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所提高。清朝皇帝還親自過問景德鎮的瓷器製作,有些官窯瓷器式樣的設計,先由內廷向皇帝進呈瓷樣,由皇帝提出具體要求,再交給工匠去製作,甚至先做好木製模型,令官窯照樣製作。


皇帝還派官吏到景德鎮監督官窯生產,康熙時期著名的督窯官有內務府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帖式車爾德、江西巡撫郎廷極。雍正時期有年羹堯、唐英。唐英到乾隆時期還繼續任督窯官,他對景德鎮制瓷工藝非常熟悉,所著《陶成紀事碑》和《陶冶圖說》等書是我國清代制瓷工藝史的寶貴資料,對今天研究陶瓷工藝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代前期景德鎮制瓷業的高度成就,除了制瓷工匠的勞動創造是根本因素外,統治階級的重視和個別督窯官的貢獻確實也起過一定的作用。


清代陶瓷產區很多,但是景德鎮始終保持著中國瓷都的地位,並且比明代更為突出,除了宮廷用瓷外,社會上的民間用瓷絕大部分也由景德鎮供應。景德鎮以外地區的窯場多數只是生產一些缸、壇之類的日用陶器。


明末的情況是官窯衰敗,但民窯由於國內外銷量十分大而極為興旺,清初在景德鎮民窯從事制瓷的工人有數萬之眾,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漢名殷弘緒)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2年)九月一日於饒州發出的一封信,記述了當時景德鎮的繁盛景象:“景德鎮擁有一萬八千戶人家,一部分是商人,他們有佔地面積很大的住宅,僱傭的職工多得驚人。按一般的說法,此鎮有一百萬人口,每日消耗一萬多擔米和一千多頭豬。


《浮粱縣誌》上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這裡的數字可能有些誇大。但清初開始,景德鎮的民營制瓷業就已十分繁榮,這是事實。當然,代表景德鎮制瓷最高成就的,仍然是官窯。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康熙 青花地綠彩龍紋盤

直徑32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雍正 青花寶相花紋折沿大盤

直徑45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雍正 青花山水風景圖筆筒

直徑20釐米,高16.4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雍正 仿哥釉葵口碗(一對)

直徑12釐米


官窯在清初順治就已恢復,但初期並無顯著的成就,康熙十九年以後,官窯的燒製走上正軌,在各朝帝王的直接關心下,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從總的情況看,清代官窯自康熙始,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以來所有的品種特色,而且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


清代官窯重視單色釉的製作。康熙朝恢復了明代中期以後衰落的銅紅釉燒製技術,康熙的郎窯紅和豇豆紅獨步一時,當時的天藍、灑藍、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康熙朝的民窯五彩器和由宮廷引進國外彩料創燒的琺琅彩瓷,為雍正朝盛行的粉彩瓷奠定了基礎。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雍正 仿官釉穿帶瓶

高17.7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雍正 外鬥彩雲鶴紋內五彩雙龍戲珠紋盤

直徑11.5釐米


雍正一朝雖然時間極短,但官窯制瓷工藝之講究可說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朝燒成了髮色最鮮豔的釉裡紅,青釉的燒造也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雍正的官窯器胎、釉精細,從其底足柔潤的程度,就可衡量其精細的程度。


雍正朝的粉彩器,不論官、民窯,都是極為講究的,自雍正開始的整個清代,粉彩成為彩瓷的主流,它和青花兩個品種在整個景德鎮燒造的瓷器中佔了極大的比重。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裡紅和琺琅彩、粉彩瓷的製作,在繼承雍正朝的基礎上,都有極精緻的產品。乾隆以後,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衰退,景德鎮的制瓷業也逐漸趨於衰落。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乾隆 青花萬壽無疆碗

直徑18.2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乾隆 胭脂紅釉菊瓣盤

直徑17.8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乾隆 祭藍釉象耳琮式瓶

高28.7釐米

登峰造極| 清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清乾隆 青花纏枝花卉紋琮式瓶

高38.4釐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