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歷史進程,帝國的危機,羅馬四帝共治制的歷史

引言

君士坦丁一世(306~337年在位,324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統治者)的統治是我們選來探索拜占庭帝國及其長期發展的起點,但必須將其置於在它之前的歷史背景之下進行考察。這又可分為兩個主要階段:3世紀(235~284)出現的所謂的"3世紀危機",以及該危機的成功解決(284~337),這為羅馬帝國帶來了一些重大而深刻的變革。

羅馬的歷史進程,帝國的危機,羅馬四帝共治制的歷史

"3世紀危機"

"3世紀危機"習慣上是用來描繪從235年到284年戴克裡先登上皇位期間出現的一段混亂時期。在這段短暫的時期中,大約有51人宣佈自己為羅馬皇帝,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是在戰鬥中陣亡,就是在時局扭轉、形勢發展對敵人有利時被自己的部下殺死,而後者則更為常見。這個時期的顯著特徵是頻繁地爆發戰爭,而且往往是多條戰線同時開戰:羅馬帝國要在東線對付波斯人、在南線對付來自北非的遊牧入侵者,而在西線和北線則要在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對付日耳曼部落。同眾多的敵人打仗幾乎把帝國拖到了崩潰的邊緣,因為戰爭花費巨大,統治者們往往會加重賦稅。另一個結果是貨幣不斷貶值,導致囤貨現象和通貨膨脹。此外,由於這些短命的皇帝大多數來自軍隊,所以他們面臨著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既要有效地抵禦帝國邊緣的敵人威脅,又要保持羅馬和元老院繼續成為帝國強大的權力中心。羅馬城顯然還是非常重要的,它在246年舉行了千禧年紀念活動,並且歷任皇帝通常都試圖控制這座城市,希望在此受到人們的讚揚和認可。然而,不斷爆發的戰爭使得相當多的時間被花費在其他更接近戰場的城市上變得非常有必要,例如,位於多瑙河前線的西米烏姆、位於萊茵河前線的特里爾,或者位於抗擊波斯人前線的安提阿……

羅馬的歷史進程,帝國的危機,羅馬四帝共治制的歷史

為解決危機國王們採取的措施

顯然,這些皇帝中的大多數都希望能解決羅馬帝國面臨的問題,並將其恢復成一個強權君主統治之下的和平國家。於是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旨在解決前期弊端的應對措施。其中包括分享權力、研究更為靈活的軍隊指揮方案以及訓練更多的職業軍隊,並且越來越重視皇帝的個人素質,通常還會將皇帝和某些神袛扯上關係,以此證明皇權的神聖性與合法性。這個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自3世紀50年代早期暴發了一場大瘟疫——可能是天花。這種傳染病造成許多人死亡,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皇帝。於是在3世紀50年代近10年的時間裡,基督教徒在羅馬帝國或多或少淪為被普遍傷害的對象:在某些情況下,這還只是意味著損毀書籍、聖物或禮拜場所;在另一些情況下,則意味著對教會成員或普通信徒施加酷刑或死刑。284年,戴克裡先上臺後,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起初戴克裡先似乎只是在重複以往的執政模式:因為他是一名軍官,是在部下的擁戴之下登上皇位的。但這一次出現了變化,因為過去幾代人所形成的那種惡性循環被他用一套大膽的措施打破了,而這些措施包含了帝國運行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些是他自己新創的,但大部分措施都根植於過去。新舊手段的配合使用似乎恰逢其時,於是規範管理開始大行其道。戴克裡先獨自統治了很短的一段時間,然後他於285年選擇了奧勒留·馬克西米安作為他的愷撒,翌年將他提升為奧古斯都。這兩位統治者都給自己選了一個保護神:戴克裡先選的是朱庇特,而馬克西米安選的是赫拉克勒斯。

羅馬的歷史進程,帝國的危機,羅馬四帝共治制的歷史

四帝共治制時期

在293年,執政團隊擴大規模,吸收了兩個級別更低的成員,即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和伽列裡烏斯,從而為這個時期的羅馬政權贏得了一個新的稱號:四帝共治制。他們把羅馬帝國的領土分成四個部分,每人分別控制一片廣闊區域,從而可以更迅速地對敵人的入侵作出反應,並能夠快速處理行政問題。其中戴克裡先控制著從尼科米底亞開始的東部地區;伽列裡烏斯駐紮在西米烏姆和帖撒羅尼迦,並掌管多瑙河一帶邊境地區;馬克西米安則留在米蘭,負責的領土範圍包括意大利和非洲;而君士坦提烏斯坐鎮特里爾,管理萊茵河邊境、高盧和不列顛群島。為了建立他們之間的聯繫,四帝共治制中的兩位新成員分別娶了兩位老皇帝的女兒為妻,併成為老皇帝的養子。於是在羅馬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即不是與自己的血親分享權力,而是與挑選出來具有領導素質的男性分享。戴克裡先自然要繼續推動四帝共治制的發展,當然他推行這套措施主要是希望從內外兩個方面強化對帝國的保護作用,並且其中特別強調傳統的羅馬價值觀。這個制度很快就證明了它的存在價值:帝國在和波斯人的戰役中取得了成功,同時在不列顛恢復了社會秩序和羅馬人的統治,此外還保護了萊茵河和多瑙河的邊界地區。軍隊是戴克裡先努力改革的重點之一,其中特別加強了帝國的防禦工事,他不但修建了城牆和堡壘,還擴大了行省的軍隊規模。

羅馬的歷史進程,帝國的危機,羅馬四帝共治制的歷史

到3世紀末,由於安全問題得到了緩和,四帝共治制的重點得以轉移到國內事務上來,於是他們對帝國及其居民的控制得到了加強。此時羅馬行省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了100個左右。但是在這些行省和中央政府之間又建立了新的管理機構,即12個行政區(dioceses),並且其上面還有3或4個大行政區——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改善行政管理以及便於徵稅,而後者對提供國家最重要的運營經費至關重要,因為政府要承擔大約40萬大軍的開銷。戴克裡先廢除了意大利和埃及原先享有的財政特權,並在整個帝國境內實行統一的徵稅制度,規定大部分賦稅要用現金支付。他還要求定期進行人口普查,先是每5年一次,然後是每15年進行一次,以此確保稅務登記信息的準確無誤。但是由於這種制度操作複雜,再加上地方一級經常缺乏配合的誠意,從而導致人口普查從來都沒有能夠如期進行,並且稅務登記信息也通常不準確。戴克裡先登記和精簡稅收,改革大幅貶值的貨幣,以及頒佈法令規定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最高價格,所有這些措施都旨在遏制通貨膨脹。為了保證收入和生產儘可能穩定,加之當時的農奴因人數稀少而價格昂貴,自由勞動被越來越緊密地與土地捆綁在一起,其社會地位逐漸變得與奴隸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羅馬的歷史進程,帝國的危機,羅馬四帝共治制的歷史

今天人們所知的大傷害當時並未在整個帝國統一實行,但卻意味著帝國社會齊心協力,要剷除並摧毀基督教團體、攻擊教會的物質財產以及它的皈依信徒。當時有大批信徒殉教,這些人被基督教徒們譽為耶穌基督的踐行者,是他們心目中的新英雄。

結語

這個成功的四帝共治政權在305年迎來了一個重大考驗,此時距確立奧古斯都的統治已有20年,距確立愷撒的地位也已有10年曆史了。正如戴克裡先設想的那樣,奧古斯都主動辭職——這在羅馬的歷史上簡直聞所未聞,愷撒繼承位置,而愷撒的位置也不是由他們的兒子繼承,而是傳給了兩位新人:馬克西米努斯和塞維魯斯。如果說實施四帝共治制度後的前20年已經在打擊帝國敵人方面取得了近乎奇蹟般的輝煌成就,並且在解決先前遺留的混亂局面時,四位君王能夠齊心協力,那麼隨後的20年將改寫四帝共治的歷史。

羅馬的歷史進程,帝國的危機,羅馬四帝共治制的歷史


參考文獻:

《羅馬人的故事》

《希臘史綱》

《簡史不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