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國:中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主要是課外加碼和教不得法所致

本文來源:當代教育家 作者:袁振國,系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袁振國:中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主要是課外加碼和教不得法所致

貿然降低教材難度,風險很大

在中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呼聲一直很高。很多家長、社會人士,包括著名學者、兩院院士都認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需適當降低教材難度。

但是,這一判斷並沒有科學研究的依據。

從全世界科技發展的進程和課程教材改革的歷史來看,教材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新的知識和方法不斷被補充到教材中來。

如果比較籠統地做一個判斷的話,中小學教材總的說來不是越來越易,而是越來越難,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降低教材難度具有很大的風險。

中小學教材的難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教育發展的水平。

世界上很多有影響的教育改革都聚焦課程教材的改革,教材難度的調整常常是課程教材改革的重要內容。1958年,美國為了應對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挑戰,頒佈了著名的《國防教育法》,強調“新三藝”,就是以提高教材難度而著稱的。

如果我們在沒有進行認真研究的情況下就把大中小學教材的難度降下來,10年、20年以後發現是一個錯誤選擇的話,後果就太嚴重了。

袁振國:中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主要是課外加碼和教不得法所致

對教材難度展開研究

要正面回答教材難不難的問題,有兩條可以選擇的途徑。

一是測量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潛力,同時確定學習不同難度的知識所需要的智力程度,根據人的學習能力和潛力判定教材的難易程度。但是我們都知道這在目前的科學研究水平上是做不到的,況且人和人還存在很大差異。

另一個相對可行的辦法則是通過國際比較,確定我國教材在國際上的相對難易程度,由此做出政策性的判斷。

為此,《教育規劃綱要》頒佈後不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就啟動了“中小學理科教材國際比較研究”這一課題。

課題組通過反覆討論,確定了以下4個原則:

第一,此次教材比較研究限定於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學),這樣可以排除歷史文化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影響。

第二,研究涵蓋三個學段——小學、初中、高中,以便了解不同學段教材難度可能存在的差異。

第三,僅就教材的文本進行比較,雖然各國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對教材的依賴程度不同,但它畢竟是一個基本依據。教材選取的原則是使用範圍廣,使用時間長,得到政府部門或專業委員會的認可。

第四,研究選取了十個國家進行比較,包含中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

重要發現

其實中國理科教材是中等難度

通過歷時3年多的研究,把教材最難的國家計10分,最容易的計1分,把6科教材各個學段的積分相加,再除以13發現,在10個國家中,中小學理科教材最難的是俄羅斯,以下依次為:美國、澳大利亞、德國、中國、新加坡、韓國、日本、法國、英國。

我國中小學理科教材難度在10個國家中屬中等水平,但10個國家的教材難度排名在6個學科上存在明顯差異。

從總體上看,我國教材難度處於世界中等水平,但在廣度、深度和不同知識主題的難度上表現出不同特徵。

有的學科教材容量不大,更重內容深度,表現出“窄而深”的取向,如物理學科;有的學科教材覆蓋面寬,知識點多,但內容較淺,表現出“大而寬”“淺而散”的傾向,如化學學科。

既然我國中小學理科教材難度在世界上處於中等水平,為什麼人們會認為學生課業負擔特別重呢?

13個研究團隊基於對我國中小學教學長期的觀察、調研發現:我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主要是課外加碼和教不得法所致。

在對教材難度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的同時,課題組還對中小學各學科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現我國中小學的實際教學難度比教材難度平均高出50%—100%,同時又佈置大量作業,重複練習問題嚴重,佔用了學生大量課餘時間,而且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研究帶來的啟發

這次研究對我國教材編寫內容與形式的改進也有很多啟發。從教材編寫理念看,我們還基本停留於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即注重概念、定義、例題、練習的講解,內容缺乏問題性、探索性和創造性,更缺少從學生出發、以學生髮展為導向的編寫思想。

我國教材編寫的改革還有很大空間。

袁振國:中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主要是課外加碼和教不得法所致

  • 1.加強課程標準與教材的系統設計,

注重不同學段的有效銜接

國際比較發現,我國中小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缺少學段間的整體規劃,缺乏不同學段之間的有效銜接,學科知識的系統性體現不夠。有的學科課程標準沒有一體化設計,在一標多本的教材編寫模式之下,不同學段教材編寫團隊各自獨立,未能通盤考慮。

  • 2.變革教材呈現方式,增強趣味性

我國教材的編寫基本遵循“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的要求,不利於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師生互動。

國外教材普遍比較重視欄目設計、版式設計、語言表達、插圖編排以及內容組織的多樣性,同時注重趣味性,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思想也非常清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易於教師把握和處理教材。

建議我國教材中增加實物圖、示意圖、模型圖、概念圖、表格等形象、直觀、生動的素材,運用類比、模擬等方法,增強教材的吸引力。

  • 3.優化教材結構,

加強知識類型的均衡選擇

國外教材重視科學性與邏輯性,多從問題入手,強調知識的整體構建。教材編寫能考慮學生認知特點,突出同一概念或同一主題內容在不同年級的逐步深入,重視知識編排的遞進性。

我國教材在編寫時需更加註意按照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基礎,螺旋式設計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態度目標及其教學安排。針對教材中不同類的知識或主題難度不夠均衡的問題,需要改進設計。

袁振國:中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主要是課外加碼和教不得法所致

  • 4.加強國情和本土文化的滲透,

融合價值觀教育

教材的本土文化滲透是指將本國地理、歷史、藝術、文化、科技等滲透到教材中,以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國外很多教材都特別重視文化滲透。如物理教材普遍注重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新加坡科學教材專門開闢了“國民教育”欄目;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教材頻繁出現與科學有關的人物、藝術作品賞析;等等。相比其他國家,我國教材的文化滲透較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 5.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國外教材非常重視與現實生活及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比如,數學習題常常涉及文化、商業、家庭理財等方面的生活實際問題,突出知識的運用。建議我國教材增加應用性知識的比重,拓展與學生生活相聯繫的內容,習題更多以實際生活為背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注:自2011年2月起,由袁振國教授擔任組長的“中小學理科教材難度的國際比較研究”課題組,彙集了六所教育部所屬師範大學的150多名學科專家,分別圍繞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層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學六個學科,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日本十個國家,對教材的難易程度進行了大規模的國際比較研究發現,在10個國家中,中國教材的難度大多排在第4-6位之間,屬中等水平。其中,小學數學排在第4位,初中和高中數學排在第3位;初中和高中物理教材難度分別排在第4和第5位;初中和高中化學分別排在第4和第6位;初中和高中生物均排在第7位;初中和高中地理分別排在第五和第4位;小學和初中科學分別排在第5和第6位。

意猶未盡?想閱讀更多教育好文,加入“教育名人談”,您將獲取更多名家關於教育的獨特看法,以及最新的教育熱點行業研究報告,提升自己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本號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通過私信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