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跳舞中实现快乐脱贫——澜沧县文化扶贫的实践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三州(市)交汇处。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三种“直过民族”,分布132个行政村,总人口15.6万人。

唱歌跳舞中实现快乐脱贫——澜沧县文化扶贫的实践

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3年(拉祜族5.8年,佤族6年,布朗族6.7年),低于全国人均水平3.2年、低于全省人均水平2.2年、低于全市人均水平0.8年,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

“直过民族”聚居区大多为山区、半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闭塞、思想相对保守、接受能力较差等原因,“直过民族”延续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难以短期内通过外在力量改变,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多数仍沿袭传统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不愿、不敢与外族、外界交流,缺乏主动脱贫意识,没有危机感,致富欲望不够强烈,满足于最低层次的吃穿不愁。如何打赢“直过民族”攻坚战是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最大难题。

澜沧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使他们才学会走路就会跳舞,才学会说话就会唱歌,唱歌跳舞远比说话自信。长期以来,生活在澜沧的各族人民在繁衍生息和发展变迁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拉祜族为主,包容各民族文化特点的“拉祜文化”。澜沧县委、政府充分利用“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优势,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边疆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引导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唱歌跳舞”实现脱贫致富,闯出了文化脱贫、文化致富的快乐脱贫之路。

唱歌跳舞中实现快乐脱贫——澜沧县文化扶贫的实践

创新示范典型引路,走出文化扶贫新路子

位于拉祜山乡大山深处的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是澜沧着力打造的文化扶贫示范点,是《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

全组共有村民119户494人,村民们朴实善良、热情好客、才华四溢,扛起锄头能下地、拿起吉他能上台,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独特的拉祜文化植根于代代相传的血脉之中。

澜沧县以老达保村民小组为示范,着力在开发民族歌舞乐表演等民族文化资源上下功夫,通过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发展特色乡村歌舞演艺,以拉祜族歌舞表演为主题,指导编排拉祜族实景剧,打造文化产业。老达保村民小组先后成立了“雅厄”艺术团表演队、“达保五兄弟”组合、“达保姐妹”组合、“猎虎兄弟”组合等原生态艺术团体。

2013年,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在县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通过整合拉祜族特色文化鲜明的芦笙舞、摆舞以及《快乐拉祜》、《婚誓》、《实在舍不得》等经典歌曲,在村寨内打造了老达保快乐拉祜风情实景演出,演员均由老达保村民组成,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态风情,受到了广大游客和媒体好评。

唱歌跳舞中实现快乐脱贫——澜沧县文化扶贫的实践

同时,澜沧县坚持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软硬”联动驱动,筑牢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幸福小康的坚实基础。

2006年以来,整合茅草房改造、特色村寨、上海对口帮扶等项目资金3300余万元,实施传统民居提升改造工程、老达保“文化农庄”项目,打造茶园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旅游小镇,实施了体验区景观改造、标识牌制作、民族民间歌舞乐提升等工程,打牢脱贫发展的硬件基础。

加强拉祜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全组村民70%以上掌握了拉祜族传统技艺、80%以上掌握了至少一门职业技能。在社会各界友人的牵线搭桥下,老达保的歌手舞者们走出了拉祜山乡、走出了彩云之南、走遍了神州大地,他们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广州、广西、湖南等地演出,先后走进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杭州大剧院演出,还漂洋过海到日本演唱,推动老达保村民由家门口坐等演出向外出商业演出的根本性转变。

自2013年至今,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完成就地演出730余场次,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受邀外出演出200余场次,实现演出总收入407余万元,群众分红325万元。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达16250元,演出分红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的最重要渠道之一。2019年末,老达保村民小组农村经济总收入已经达到67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7 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40.98元,91户39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老达保的村民们在唱唱跳跳中实现了快乐脱贫,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选题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

唱歌跳舞中实现快乐脱贫——澜沧县文化扶贫的实践

出台相关政策,实施“拉祜文化兴县”战略

澜沧县委政府以老达保典型示范为引领,相继确立“拉祜文化兴县”“拉祜文化名县”战略,先后成立民族文化规划领导小组、战略实施领导小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专家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保护中心”、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出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文化保护传承决定》《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艺创作奖励办法》《澜沧县加强原创歌舞创作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为全县走出文化扶贫新路子提供了政策保障。

建设文化阵地,提升文化扶贫实力

加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20个乡镇文化综合业务楼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建成乡镇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点各20个、农家书屋157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0个、村级服务点60个,澜沧县城建有拉祜文化展示中心、牡帕密帕葫芦广场、拉祜风情园、博物馆和科技馆、民族体育中心风雨篮球场,全县形成了以县文化馆、图书馆、电视台、民族体育中心、民族文化工作队、博物馆、“2131”农村电影管理站为核心,以乡镇文广中心为枢纽的文化阵地,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0余万人。

在全县165个行政村和社区都各组建了一支农村文艺表演队,每年给予每支文艺队每年5000元的活动经费,在农闲之余由文艺队长组织群众进行理论学习、文艺排练、曲目创新,在节日庆典进行演出。从此,借助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径,为焕发非遗活力、助推脱贫攻坚贡献了积极力量,澜沧县的文化传承走上了全民参与的道路,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脱贫攻坚互促互进、互利双赢。目前,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传承人3人;省级名录12项,传承人21人;市级名录33项,传承人45人;县级保护名录3项,传承人120人。

实施文化“强志”工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把文化建设与精神脱贫有机结合,聚焦贫困村、贫困人口,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运用应急广播“村村响”、村内宣传栏、文化墙等平台,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党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脱贫攻坚目标、现行扶贫政策举措,大力开展“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活动,帮助贫困群众知道恩从何来,惠在何处,让贫困群众知恩报恩、永跟党走。培养一批基层文艺骨干,通过创作扶贫题材艺术作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等方式,深入宣传脱贫攻坚各级决策部署,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贫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利用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决战冲刺大讲堂”、“火塘夜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教育阵地,宣讲扶贫政策,组织党员干部、技术人员、致富带头人、脱贫模范等开展讲习,进一步激发群众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自立自强和自主脱贫,同步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一年来,开展文艺演出活动100余场、电影公益下乡进村放映3160场,为全县157个农家书屋配备了不少于2000元的图书。

加强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打造拉祜文化精品

打造老达保、龙竹蓬、大歇场、上甘坝、东主书院等民族文化创作基地。加大民族歌舞创作力度,打造《牡帕密帕》大型原生态歌舞。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产品,编制出版了《情满拉祜山》《走进古茶山》《景迈茶山》《王贵音乐作品集》《传承民族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从葫芦里出来的民族——拉祜族》等反映我县民风民俗、人文风情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书籍,出版了《快乐拉祜》《神圣葫芦与澜沧江》《香茶美酒献给你》等音像制品,通过收集、整理、研究,以实物、文字、图片、声像等形式,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挖掘整理力度,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文化扶贫成效明显

澜沧是电影《芦笙恋歌》及主题曲《婚誓》的原创地,民族原生态文化富集,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芦笙舞”,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山古茶林”和“糯福教堂”,有葫芦节、扩塔节(春节)、新米节、火把节、泼水节、山康茶祖节等民族民间传统节庆活动。

近年来,澜沧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和市委、市政府打造“普洱绿三角”旅游环线的重大机遇,依托澜沧县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景点,发展边境旅游,边地文化、边疆情怀,全力打造和提升“拉祜文化”、“千年古茶”、“糯扎渡”三大品牌,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全县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收入5亿元,覆盖群众2.5万户1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0.8万户3.04万人,人均收入5000元。文化扶贫效应不断放大,文化扶贫成效持续彰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