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拔穷根 安居乐业奔小康——勐朗镇娜登社区城镇化安置新模式

澜沧县勐朗镇娜登社区是全县四个城镇化集中安置点之一,安置点占地面积150.56亩(其中:项目建设用地61.87亩,产业发展预留地88.69亩),于2019年5月28日正式揭牌成立。

易地搬迁拔穷根  安居乐业奔小康——勐朗镇娜登社区城镇化安置新模式

娜登社区建筑总面积43381.95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共有23栋39个单位,安置搬迁户633户239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66户1756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澜沧县委县政府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精密调度、精准识别、精心规划、精细实施,如期顺利完成搬迁任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尊重群众意愿,做实摸底工作

精准识别搬迁人口是整个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澜沧县坚持标准与程序并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充分发挥乡镇包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等干部力量,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为基础,根据“先定地域后定人”的原则,逐村逐户逐人对全县17个乡镇93个村的所有搬迁户进行了开展入户摸底、意愿调查工作,精准识别有搬迁意愿和安置意愿的贫困人口。

同时大力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引导群众克服“亲情难舍,故土难离”的情结。通过对全县符合易地扶贫搬迁“六类”区域人口普查筛选之后,最终确定由谦六、东河、发展河、富邦、富东、南岭、竹塘、木戛、东回等9个乡(镇)的48个迁出点整体搬迁633户2399人。

易地搬迁拔穷根  安居乐业奔小康——勐朗镇娜登社区城镇化安置新模式

科学规划选址,精心组织实施

“搬到哪里去”是搬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搬迁后能否实现脱贫的关键。澜沧县委政府通过充分的调研之后,决定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相继出台了《澜沧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澜沧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三年工作方案》《澜沧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把安置点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内容,作为城镇化带动的突破口,用易地扶贫搬迁助推城镇化建设。

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县委政府在多方考量之后,选取了紧邻普洱职业分中心、澜沧县第二民族中学建设项目,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作为勐朗镇佛房社区中心集镇安置点,统筹规划建设选址、户型设计、产业布局和就业保障。

易地搬迁拔穷根  安居乐业奔小康——勐朗镇娜登社区城镇化安置新模式

在房屋设计方面,注重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以4—6层剪力墙结构房屋为建筑结构形式,设计10种户型,满足家庭人口在1—9人的住房需求,并统一完善厨房、卫生间和简单装修,可实现“拎包入住”。

严格控制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按照建档立卡户自筹10000元剩余全由政府补贴,同步搬迁户补助40000元剩余按照一平方米2000元自费的方式进行购房,保证贫困户搬得出,不负债。

易地搬迁拔穷根  安居乐业奔小康——勐朗镇娜登社区城镇化安置新模式

为确保佛房社区中心集镇安置点安置房能顺利完成分配及搬迁入住,保障和解决搬迁居民到新生活地点的生活问题,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下发《澜沧县佛房社区中心集镇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方案》,专门成立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并增设安置办公室、基层组织建设组、住房分配及物业管理组、就业产业服务指导组、社会事业发展组、搬迁服务组、工程项目管理组、信访维稳组在内的8个工作小组,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澜沧县勐朗镇佛房社区中心集镇安置点(娜登社区)项目于2018年7月开工建设,2019年4月30日633户搬迁户完成抽房工作,2019年5月全部搬迁入住。

完善后续保障,确保生活舒心

为解决部分搬迁户不适应新环境等实际问题,及时从搬出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娜登社区安置办公室,驻点开展搬迁户入住后续保障工作,教体、卫健、民政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能,为搬迁户稳定入住提供坚强保障。

教体部门按就近入学的原则为190名社区搬迁户子女安排了九年义务教育就读学校;卫健部门在社区设立临时医疗点,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轮留派医务人员驻点上班,方便安置点搬迁群众就近就医;民政部门及时核实社区搬迁户信息,为179户554人符合享受农村低保的搬迁户办理了低保。同时,积极完善社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五化五通”,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通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视、通网络,搬迁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易地搬迁拔穷根  安居乐业奔小康——勐朗镇娜登社区城镇化安置新模式

强化组织联动,激发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及时在娜登社区成立党支部,采取“上级委派+乡镇推选+属地配套”的办法,选派精兵强将组成党支部班子,推动娜登社区基层组织筹建和搬迁后续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带群建”的优势,及时组建社区工青妇等组织,共同筹建支委会、居委会、监委会等机构,推动形成党建带群团、三委共治理的局面。

群团组织纷纷发挥作用,先后在社区开展了慰问活动、农民工引导性培训、生活技能培训和环境卫生整治等系列活动,引导搬迁户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增强主人翁意识,转变观念尽快融入新环境,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安心扎根。创新楼栋长制度,从每栋楼中推选出熟悉情况、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的居民为楼栋长,通过居民自管的方式,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提升”。

易地搬迁拔穷根  安居乐业奔小康——勐朗镇娜登社区城镇化安置新模式

搭建就业平台,实现稳定脱贫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避免搬迁户出现“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的现象。

一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16至45周岁的人群开展外出务工常识、劳动维权、自身安全保护等引导性培训,确保其掌握1门以上技能,培训搬迁群众2200余人次,举办职业技能培训10期800余人次。

二是拓宽搬迁劳动力就业渠道。定期在娜登社区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县内外各类企业的就业岗位,截止目前,共举办专场招聘会5场,提供岗位信息7500个,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引进普洱御椿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和澜沧吉晨人力资源公司在娜登社区设立服务点,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岗位推荐和就业咨询。

三是扶持自主创业促进就业。针对有自主创业想法的群众,及时联系创业导师进行创业知识讲解,鼓励其自主创业。通过实施就业帮扶措施,实现就业946人,其中,县内务工728(含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18人),主要从事餐饮服务、搬运等工作;市外省内务工155人,主要在景洪勐海县、打洛等地务工,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务业等;省外就业32人,主要在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务工,主要从事加工、建筑、餐饮、服务业等;境外务工14人,主要从事矿业、修路、服务业等。实现自主创业16户17人,经营商铺、运输、饮食业等。

四是引导就近就业。开发利用原有工棚建设集贸市场,提供摊位16间50个;组建“扶贫车间”1个,引进昌皓茶叶有限公司进行茶叶加工,就近就地吸收就业50—60人,实现工资人均月收入达2500—5000元,确保搬迁群众实现“彻底搬迁、能脱贫致富”目标。

文:李燕 澜沧县脱贫攻坚宣传信息组供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