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十八”的由来

宋朝仁宗年间,陈洲一带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大灾荒。土地颗粒无收,老百姓饿的皮包骨头。地上的野菜、树叶、树皮吃完了,就出现了人吃人、狗吃狗的悲惨景象。陈洲知府害了怕,修书奏折,上报朝廷。

仁宗接到奏折,也害怕了,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当议到谁来担当这一重大任务时,满朝文武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愿意接这个吃苦受罪的差使。

这时,包拯沉不住气了,站起来:“万岁,万万岁!微臣愿到陈洲放粮,救济百姓。”

仁宗闻听满心欢喜:“包爱卿,我下一道圣旨,到国库提取银子48万两,小米一百万担,速到陈州救百姓,即刻动身。”

包拯谢过龙恩,到国库提出来银粮,武校场点了三千大军,直奔陈州而去。

包拯一帮人马,饥餐渴饮,马不停蹄,三天到达陈州。

包拯等人,不顾路途劳累,马上放粮。

陈州的百姓一听“包青天”来放粮了,都争先恐后地到放粮点去领粮。放粮的地方,人山人海,都拼命往前挤,人被挤倒,就从人身上踩过去。

包拯一看不行,救不了人,反而把人害了。于是,他想了个主意,离陈州方圆18里地以内的有粮,18里地以外的暂不放粮。这样能减轻人们的拥挤。他叫兵丁按18里路立牌子,牌子以里有粮,以外无粮。

陈州的百姓,饿的不得了,都想领点救命粮。于是就把牌子向外拔,你把牌子插到我村后,我再把牌子拔掉插到那个村的后面。这样一个村接一个村的拔牌子,拔到离陈州二百多里地的地方。

领粮的时候,放粮的问离陈州有多远,为了领到粮,就说18里路,离陈州200多里路的,也说18里。

这样,离陈州18里路的传说就传开了。以后又演变“大十八”和“小十八”之说。18里路以内的叫小十八,18里路以外的叫大十八。

朋友们,你若不信,到陈州访问一下,当你离陈州二百多里路的时候,你问当地人,离陈州还有多远,他们都说离陈州18里路。

“大十八”的由来


“大十八”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