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專家表示 疫情給中國經濟既帶來挑戰也蘊含機遇

經合組織專家表示 疫情給中國經濟既帶來挑戰也蘊含機遇

經合組織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吉特·莫爾納博士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賈延寧):日前,中國發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主要經濟數據,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對此,國際經濟學家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總部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國經濟政策辦公室主任馬吉特•莫爾納博士22號接受了記者採訪。

馬吉特•莫爾納博士一直在密切跟蹤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於中國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她表示,一方面,中國國內為控制新冠肺炎採取了封城等強力措施,另一方面,疫情也給其他國家、地區帶來了巨大影響,因此這個數值在預期範圍之內。她表示,考慮到疫情的不確定性,目前暫時難以判斷世界和中國經濟今年的表現。但疫情結束後,中國經濟很快就可以恢復:“要是今年增長率低,我覺得問題不是特別大。我覺得在保障就業或者企業生存的前提下,可以承受得了GDP一定程度的下降。之後全球的疫情結束了,有了治療的藥或者疫苗,中國經濟就可以恢復。同時,還要考慮一些結構性改革。中國政府已經開始了數字經濟方面的改革,這個對短期的恢復有用,而且對長期的增長也會有利。”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政府一方面努力控制疫情,一方面採取各種措施減輕疫情給民眾、社會和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在較好控制住疫情後,採取了一系列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經濟恢復發展。4月中旬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等六項要求。其中,“保就業”和“保基本民生”被置於重要地位。馬吉特•莫爾納博士認為,這不僅有利於經濟短期恢復,也有利於提高長期潛在增長率,“我覺得保證民生是最重要的,如果民生包括社會保障,那就是最重要的。因為不管是下個月,或者是經濟恢復,最關鍵的是需求。應該利用疫情進行改革:首先要擴大社會保障範圍,第二個要提高醫療報銷的比率;然後是公共資源更平等的分配,保障一個最低水平的公共服務。比短期的措施更有效的應該是結構性改革,這樣才可以使需求擴大。這些措施不止是有短期的而且有長期的影響,也可以提高長期潛在增長率,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2月下旬以來,新冠肺炎開始在歐美地區迅速蔓延,導致部分國家經濟暫時陷入停滯狀態。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為-3%。莫爾納博士說,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已經從之前的供應不足變成了需求不足,外部環境更加複雜。但危機中也蘊含著機會,中國應發揮全產業鏈優勢,發現機遇,“我覺得這裡面也是有機會。因為不是所有國家都封城或封國,有些國家還是有一些需求。中國的企業什麼都能提供,特別是比較靈活的民營企業。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