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沙野大使出席中法非關係視頻研討會答問節選

一、法中企業在非洲合作仍有很大潛力可挖。目前雙方企業面臨一些合作障礙,比如存在一定程度的互不信任。這是由於兩國企業採用的標準不盡相同、中國企業可以獲得政府補貼但西方國家政府禁止這種做法、中國企業往往把債務違約時資產產權轉讓作為其對非貸款的擔保條件等。如果中國加入經合組織或同其加強聯繫,法中兩國企業就將使用統一的標準和遊戲規則,會大大改善雙方互信及合作氛圍。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盧沙野:中法非三方合作確實潛力巨大。正如拉法蘭總理剛才所說,法國和非洲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和非洲也是如此。因此,中法非三方合作大有可為,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三方合作更加必要。非洲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大陸。如果我們能幫助非洲培訓年輕人,讓他們具備更高的技能,將為10億人口的非洲市場注入強勁動力,助力非洲經濟增長。

中法非三方合作幾年前剛剛起步,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但確實還不夠。剛才我已提到了制約中法非三方合作的一些因素,比如標準差異、理念錯位等。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要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歐洲確實比中國發展更早,標準比中國標準更高,但不能說某些標準就比另外的標準更好。非洲國家尚在經濟起步初期,也許中國標準更適合非洲。但我們從來沒說過自己的標準和理念就比西方的更好。

關於中國加入經合組織的問題,經合組織是發達國家俱樂部,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不是經合組織成員,而是經合組織的主要合作伙伴。中國採納了一些經合組織的標準和規則,但並非同經合組織的觀點完全一致。中國已經加入了經合組織發展中心,完全可以同法方加強交流,找到一個平衡點,或共同制定更加適合非洲實際的新標準。

二、雖然法中兩國有一些企業間交流平臺,但還沒有專門面向非洲的平臺。您認為雙方是否可以借鑑法中企業家委員會的模式,探討建立一個推動法中在非企業加強溝通合作、增進互信的平臺?

盧沙野:中法企業家委員會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我們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加強溝通交流,共同尋求解決中法企業在雙邊、三方合作中遇到的問題。拉法蘭總理提出的觀點很重要,值得我們深入思考。中法非三方需要坐下來,深入討論在對非合作中遇到的問題,努力消除制約三方合作的障礙,讓這一大有前途的合作取得更快發展。我贊同拉法蘭總理提出的建立一個相關工作機制的想法。

三、中國參與了G20框架下的國際對非減債努力,獲得廣泛肯定。法中兩國政策性開發銀行之間也進行了相關合作。增加透明度、加強互信有助於進一步深化雙方在減緩債務方面的合作。中方是否願意在對非貸款透明度方面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

盧沙野:中國全面落實G20“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總額超過13億美元,受益國很多都是非洲國家。中國還主動免除了有關非洲國家截至2020年底到期的對華無息貸款債務。中方盡了最大努力緩解非洲國家債務負擔,也希望看到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作出更多努力。國際商業性銀行在對非貸款中佔了很大比重,中國呼籲其作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幫助非洲緩解債務負擔。

關於政策性開發銀行,所有國家都有這類銀行。中國在這一領域採取了完全透明的態度。剛剛我分享了中國對非融資的一系列數字,中國在非洲建設了6000公里鐵路、6000公里公路、20多個港口、150多座體育場、會議中心等設施,200多所學校,這些都是中國花錢在非洲做的事情,都是完全透明的。我也強調,不能脫離非洲的發展實際抽象看待債務問題,中國對非投資要麼是建設基礎設施,要麼是投入到製造業領域,都是有經濟回報的,為非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而不是加重非洲的負擔。當然,中方對國際社會討論非洲債務問題持開放態度,包括在G20等框架下討論。

中國對非融資得到了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的一致讚譽。我剛才提到吉布提總統的話確是事實。我本人親自參與了蒙內鐵路項目的決策過程。蒙內鐵路全長480公里,中國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建成了,而且創造了數萬個本地就業,帶動肯尼亞經濟增長了1.5個百分點。這些數據都說明,中國對非投資是非常透明的。

四、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優先方向是什麼?對非合作在其中的角色是什麼?

盧沙野:“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的中非合作並不衝突,是相互促進的關係,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於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也是中國對非合作的宗旨。幾十年來,中國開展對非合作,目的就是助力非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便利貿易,為非洲發展提供融資,促進中非人文交流,深化中非人民友誼。

五、習近平主席提出建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優先促進內需。中國對外需和對國際合作夥伴的態度將發生哪些變化?

盧沙野:法國朋友非常關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格局。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順應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經濟形勢作出的重要戰略調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中國迅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形勢都有了新的變化。

一方面,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已成為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按照經濟發展規律,越大的經濟體,越依賴國內需求,出口比重越低。實際上,2006年中國出口佔GDP的比重已達到35%的峰值,2019年出口佔GDP的比重已下降為17.4%。同時,經濟越發達的經濟體,服務業的比重就越大,美國服務業已佔經濟總量的80%左右,而服務業主要來自國內市場。所以,構建以國內循環成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個別大國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國際循環明顯弱化。中國經濟更多依靠國內市場也是應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客觀需要。

中國新發展格局是長期戰略選擇,不是權宜之計。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而不是國內經濟的單循環,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戰略地位的下降。中國是有著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的超大規模市場。我們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就是要激活這個超大規模市場,更好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不僅拉動國內經濟,也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大市場機會,為各國企業帶來更多機遇。這就是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外雙循環決不意味著中國將關起大門,那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中國利益。相反,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

六、G20峰會就新冠疫苗作出了決定。中國已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並作出了相關承諾,但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數額和落實方式,您能否作進一步介紹?

盧沙野:習近平主席在G20利雅得峰會上重申,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並優先向非洲國家提供。這是中方的莊嚴承諾。近日,國際輿論高度關注一些國家的新冠疫苗III期臨床試驗取得好成績,我們向他們表示祝賀。今天我也看到一篇報道,中國國藥集團已向中國國家藥監局提交了新冠疫苗上市申請。該疫苗已在多個國家進行了III期試驗,數萬名志願者接受了注射,免疫效果令人滿意。我注意到,法國媒體也報道中國已有約100萬人注射了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實際上,中國已經有4支疫苗進入了III期臨床試驗。我相信,中國疫苗會為全球抗疫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抗疫作出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