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籠效應」:疫情期間宅家做美食的你,有沒有“剁手”?

什麼是鳥籠效應?


故事源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朋友的一件趣事。


詹姆斯與卡爾森打賭:一定要讓朋友養一隻鳥。卡爾森不以為然,並表明自己從來沒想過要養鳥。不久恰好是卡爾森的生日,詹姆斯為朋友送上一隻裝飾精美的鳥籠,卡爾森笑了笑,把鳥籠放在家裡當做一件裝飾品。


此後,每個來卡爾森家拜訪的人,看到空鳥籠,總會問上一句:“您養的鳥呢?”卡爾森每次都需要極力解釋:這只是一件裝飾品。但沒有一位客人會相信:不養鳥的人在家裡擺一隻如此精緻的鳥籠!


卡爾森受夠了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只好買了只鳥。詹姆斯打賭贏了。


「鳥籠效應」:疫情期間宅家做美食的你,有沒有“剁手”?

精緻的鳥籠空著,有沒有買一隻鳥的衝動?


簡而言之,鳥籠效應:人們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後,會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式各樣“鳥籠效應”,除了一些偶然的善意,更多的是商家的把戲。


常見的鳥籠效應


回到最初的問題,朋友送來一袋牛排,這是讓宅家的你改善一下伙食啊!當你用筷子吃牛排的時候,是否會覺得缺少一點正式感呢?於是刀叉加入購物車。


為了保證牛排做出來更加美味(或者更好看),

專用煎鍋、黑椒汁加入購物車。


反正已經吃上牛排了,做一套西餐可以發個更好的朋友圈吧?意麵、意麵醬、紅酒加入購物車。


沒想到自己竟然那麼心理手巧!要不試試其他的食物吧,西式糕點!於是各種麵粉、模具、烘焙用具加入購物車。


......


「鳥籠效應」:疫情期間宅家做美食的你,有沒有“剁手”?

一塊牛排,到一頓西餐


日常生活中,商家更多采取的就是大量“優惠券”陷阱、“第二杯半價”陷阱。


某些商家會給你一隻看起來很不錯的“鳥籠”——優惠券。但這往往不能當即使用,當這張優惠券存在於你的卡包中時,你往往會動心:都是吃飯嘛,不如把券用掉,就不浪費了。於是就點了自己本不是那麼想吃的外賣。


某些飲品,第二杯半價。這個活動往往就是一個巨大的“鳥籠”:看起來消費者很賺。為了“賺”這麼一次,你也許會不厭其煩找身邊的人去拼單。


打破這隻鳥籠


我們現在重新審視詹姆斯的故事。我們可以發現,在整個“鳥籠效應”中,起作用的最多的是2個因素:

卡爾森本人、來拜訪的賓客。


卡爾森是一個“人”。人作為意識和行為的主體,是有一定的主動權的。卡爾森完全可以對詹姆斯說:“不!我拒絕!”(當然有些不禮貌),或者將鳥籠收藏在一個大家看不到的地方,這樣不就避免了之後的故事嗎?


來訪的賓客,實際上是作為環境存在的。當賓客對卡爾森投以困惑和不信任的時候,卡爾森無奈之下買了鳥籠。實際上,卡爾森正是沒有扛住環境的壓力啊。假設卡爾森的承受能力足夠強,對賓客的困惑(甚至是非議。假設卡爾森堅持一段時間以後,情況惡化啦!)毫不在意,打死不買鳥!那詹姆斯也無法贏得賭局。


總之,當你面對類似的情況時,只需要記住一句話:可以,但沒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