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輩親"正在毀掉孩子?看"別人家"老人如何破局隔代教育之痛

前兩天以朋友的在圈內吐槽:"隔輩才是真愛,我只是個意外"。

原來,當天晚飯的時候,他家的小閨女不好好吃飯,一直在玩。朋友就嗓門大的吼了兩句,結果他這話還沒落音,背後直接被他的親爹,孩子的爺爺狠狠的拍了兩巴掌:吼什麼吼,你再嚇著我孫女!朋友一臉無奈,怎麼一有了孩子,自己的地位就下降成這樣了?

這好像是中國的特有特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孫子孫女有著特別的親密感。很多時候這種情感甚至超過了孩子父母。

為何老人會對隔輩人如此深厚的情感呢?

首先,基因的認同

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孩子和自己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所以怎麼看怎麼親。

其次,老人對年輕生命的熱愛和嚮往

老人們從孩子身上常常能看到自己年輕甚至年幼時的影子,年輕的生命總帶著一種生機勃勃的模樣,和孩子待在一起,老人也覺得自己變年輕了。

第三,"被需要"賦予老人更高的價值感

朋友家的孩子剛剛上幼兒園,孩子的爺爺奶奶嘴上說著終於上學了可以讓我倆歇歇了,可是,老兩口每天都要幾個電話的打過去問孩子在幼兒園好不好,甚至還一起加入了孩子的家長群,時時刻刻的關注孩子狀態。

老人退休在家,存在感和被需要的感覺會被削弱,常常會感到無所事事。但有了孫子孫女後,老人馬上又找到了那種被需要的感受,所以他們願意不遺餘力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精力全部付諸於這個小小的生命身上,而且經過存在感降低的過程後,老人會更加珍惜這份"被需要"的感受。

第四,彌補年輕時對子女的遺憾

很多老人對孫輩的關愛程度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原則的,其實,老人在對孩子付出毫無保留的愛的時候,也是在對年輕時對自己子女的遺憾進行代償。

我們的父輩,很多都是50後、60後、70後,他們那個時候物資匱乏,經濟緊張,沒有更多更好的條件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所以,或多或少的會把這種對子女的虧欠,轉嫁補償在孫輩身上。這也就很好解釋為什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會對孩子有求必應。

最後,不是第一責任人,不用負責任

作為孩子監護人的父母,除了要保證孩子的物質生活之外,更多的還要為孩子的教育和習慣養成負責。而作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卻很少去考慮這一點,他們跟孩子在一起很簡單,想方設法的讓孩子高興,寵愛孩子的時候不會有太多的顧慮,就是很單純的在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這種寵愛一旦氾濫就很難有邊界可言。

當然,我們都明白如此養育孩子早晚會出問題。

《紅樓夢》裡的寶玉就是很好的例子,見到父親就嚇得和老鼠見到貓一樣,可是到了祖母身旁,馬上就成了一個大寶貝疙瘩。每次賈政教育寶玉,賈母就如保護神一般把寶玉救走。這種教育方式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常常見到。

隔輩教育的警鐘:錯誤的愛,容易養出巨嬰,熊孩子。

不懂感恩

隔輩的愛往往是毫無節制的,這種只付出不求回報。當孩子習慣了被包容,被原諒,被照顧,他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是大人"該"做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共情的能力,變得蠻橫無理,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他人,更不懂的感恩。

蠻橫的熊孩子

事事以孩子為先,他喜歡的別人不能碰,他不喜歡的不能出現在眼前。他想騎馬爺爺就必須立馬趴下。犯了錯誤就是大哭大鬧,願望得不到滿足也是大哭大鬧。

當孩子不合理的願望一次又一次的被滿足的時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底線也在一次次的被打破。沒人告訴他這麼做是不對的,是不好的。或者即使父母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好的,他也能通過撒嬌哭鬧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面前讓父母妥協。

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很多的品格缺失:比如尊老愛幼、禮讓他人等等

祖輩智慧教導,隔代教育也有贏家

主持人倪萍小的時候和姥姥生活了三年,在那個大饑荒的年代,姥姥總能給小小的倪萍"變"出吃不完的好吃的,也總有"講不完的好故事"。

老輩人的故事很簡單,用簡單直白的情節給孩子小小的心靈早早的種下真善美的種子,同事也揭開了假惡醜的面紗。

倪萍說,每次和姥姥的談話都讓她覺得受益匪淺,即使長大成名,他仍然在精神上依靠著姥姥。

在於教育問題上,年輕的父母和年老的祖輩總有著觀念上的碰撞和摩擦,但是,雙方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讓孩子更好。無論是祖輩還是父母,都是希望孩子成才,這就是破局的關鍵。

全家統一教育觀念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包括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要一致,不要讓孩子受到"特殊"的待遇,家人的關係應該平等的,孩子不怕大人沒問題,但是必須要尊重長輩,這是底線。

父母要教會孩子尊重他人

父母以身作則,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樹立好榜樣。要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來,體驗過勞動的孩子更容易理解長輩的辛苦。

成長教育問題多與老人溝通

遇到祖輩溺愛孩子的時候,首先不要正面和老人起衝突,第一容易傷害老人的面子,反而更不利於老人接受建議。第二,不要在孩子面前產生衝突,這樣有損家長形象,孩子會更茫然,不知道應該聽誰的。

應當找到合適的時機和老人心平氣和的溝通,講清利弊,讓老人知道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哪種不良的影響,總之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老人理解了你的擔憂,就會很好的配合你的教育方式。畢竟祖輩都是從父母的角色中走出來的。

每週給老人放個假

每個週末,讓老人好好放鬆休息,寶爸寶媽親自帶孩子,可以去寶寶城,去遊樂場或者可以開車帶寶寶去郊外,這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沒辦法做到的,利用和孩子相處的親子時光,潛移默化的給孩子傳輸價值觀,好的習慣,禮儀規則等等。

隔輩親有好有壞,作為父母要明白的是,無論是哪種愛,都要適度。適度的愛,才是優質的愛。隔代教育是三代人的團隊戰,只有三代人共同參與,目標一致,孩子的教育之路才會成功。

只有三代人的同心,才能取得三代人的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