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自閉兒需做感統訓練?!這些問題必須知道

當自閉症(孤獨症)譜系孩子這些問題出現,做“感統訓練”彷彿迫在眉睫。

但是,很多家長對感統存在一些誤會。下面就是家長對感統認識最常見的六大誤區。

誤區一:

Q:感統跟自閉症的核心障礙沒有很直接關聯,因此不需要做感統

A:NO!

自閉症的三大核心問題不是感統造成,但感統問題會強化核心問題

  我們知道,自閉症孩子存在三大核心問題:社會交往障礙、溝通能力障礙、刻板行為。

  自閉症的三大核心問題實際上不是感統造成,但是感統問題會強化他的核心問題。

  我們舉例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刻板行為。

  一個自閉症的孩子,可能本身就有刻板行為,但是某些感統問題會讓他的刻板更嚴重。

  如:孩子的刻板行為是喜歡看東西,但如果孩子同時具備感統問題:視覺尋求,讓孩子看東西更是愛不釋手,甚至喜歡看霓虹燈、電風扇,久久才想要離開。

  孩子喜歡把能咬的東西都放到嘴巴里面咬,如果他存在本體尋求的感統問題,就會導致孩子咬的頻率出現更多。

  再舉其中一個核心問題——社交互動障礙。

  自閉症孩子與其他孩子的互動相處,原本就不容易,但當孩子如果有感統問題:前庭尋求,(前庭尋求表現:東跑西跑,好動,停不下來,容易打到別人),那麼孩子在原本社交不好的狀況下,這樣的感統問題,會讓孩子每況愈下。

  如果有另一種感統問題:觸覺敏感(觸覺敏感的表現:對於觸碰不喜歡,擔心別人會對我有不好的觸覺,摸我,親我),是不是也讓孩子社交互動的落後,更加嚴重呢!?

  所以感統不是治癒自閉症孩子,而是讓孩子的感統問題得到改善,也減少核心問題的強化。

雖然不是所有自閉症譜系孩子都有感統問題,但有統計資料顯示,85%的自閉症孩子都存在感知覺的處理異常。因此,感統不是解決自閉症孩子的核心問題,但做感統訓練能解決改善他們的感統問題,進而給自閉症孩子在其他康復干預方面提供基礎支撐。

  存在感統問題的自閉症孩子進行合理系統的感統訓練,能對他們的行為、認知、社交等康復干預起到更大的幫助。這也說明了感統對於自閉症孩子的重要性。

誤區二:

Q:感統只是很刻板的活動?

A:NO

感統是讓孩子開心快樂地玩所有活動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感統只是做很刻板的活動,比如:盪鞦韆100次、衝滑板50次、擺擺錘100次……

  並把這些固定的活動當成是處方籤一般,以為按照處方籤的方式去做,孩子的感統就會好。

  其實,感統並沒有強迫規定孩子一定要一成不變地完成某項任務才叫做訓練感統,事實上,感統強調的是讓孩子開心、快樂活動。

  感統的理念是讓孩子開心快樂地去玩所有的活動,並且會透過不同的活動幫助孩子感覺統合成長,進而幫助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動作發展,情緒,注意力等的成長。

誤區三

Q:感統一味強制孩子學會某個動作?

A:NO

我們強調的是感覺統合的運轉順暢

  當家長帶著孩子來問什麼是有效的感統訓練?是不是孩子不會“跳”,就要一直訓練孩子“跳”?是不是不會走平衡木,就要一直練習走平衡木直到孩子能完成這個動作為止?是不是一定要讓孩子完成某個動作標準才叫做練習感統?

  並不是的。

  感統不是在練動作規範,練的是整個感覺統合的運轉順暢。

  感統統合就好比一個會自覺地不停運轉的引擎,當它運轉順暢的時候,我們的聽覺、觸覺、本體覺、前庭覺會對於環境,產生良好的反應,這些良好的反應,不只有動作,還有穩定的情緒,恰好的注意力,適當的動機等。

  這樣就會讓我們的身體不躁動、姿勢端正、注意力集中,以及跟環境有很好的互動。

  當運轉不順暢的時候,我們的坐姿可能就很容易東倒西歪、不能集中注意力……

  所以,打個比方,當孩子不會“跳”,感統會幫助他引擎運轉,當運轉順暢時,孩子很可能自己就學會了“跳”。

  又比如孩子不會騎自行車,我們也不會強調他一定要去學習騎單車,我們強調是孩子感覺統合的運轉是否順暢,如果順暢,他可能騎單車就自己學會了,這才是我們感統練的東西。

誤區四

Q:居家感統遊戲越多越好?

A:NO

適合孩子的訓練才能達到訓練效果的最大化

  家長在家可以做的感統活動有很多,但是能讓居家感統訓練事半功倍卻是一門學問。

  很多家長看到一個不錯的感統活動,可能是針對刺激前庭訓練的,但家長回到家就忙著依葫蘆畫瓢,而自己的孩子卻並不缺乏前庭刺激,顯然這樣的感統活動並不適合孩子。所以,家長應該針對性地做適合孩子的訓練,這樣才能達到訓練效果的最大化。

  一方面,針對感統問題較少的孩子,家長在家可以帶著孩子做一些能幫助到孩子的居家感統活動。

  另一方面,感覺統合失調比較嚴重的孩子,如果想要進步地更快,除了居家訓練,一定要請教專業感統老師合理分析,建議在家可以輔助做哪些活動,或是直接交給專業的老師去操作。

  比如,一個孩子的感覺尋求需要做的量很大,機構訓練一個小時遠遠不夠,那就可以請求回家協助,繼續做。

誤區五

Q:孩子什麼都不會,真的是能力差?

A:NO

訓練感統的技巧,方法是關鍵

  很多孩子他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真的很差,只是沒有表現出來。因此,在干預孩子的時候,不應只著重在他表現出來的東西上,而要著重在用什麼技巧去引導這個孩子激發出他的能力。

  有個孩子被普遍認為協調性差,家長說孩子不會跳,但上了一節課,孩子學會了“跳”的動作,所以,不是把他鍛鍊會的,而是他原本就有這個能力,康復師透過一些技巧來引導他會了這件事情。

誤區六

Q:感統訓練越早做越好是因為晚做沒有效果?

A:NO

晚訓練依然有效,但難度會更大

  感統問題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改善,相反,不做感統訓練,年齡越大反而會使存在的感統問題愈發凸顯,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造成障礙和困擾。

  如果非要給感統訓練選一個年齡限制的話,六歲以前確實是黃金時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論產生?六歲以前孩子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六歲以後可塑性會變得差一些。

  我們希望孩子越早訓練越好,不是因為之前有效果之後沒有效果,而是擔心孩子越晚訓練他夾雜的雜質更多,處理起來更難。

舉例來說:

  孩子感統問題導致他肌張力比較差,比較懶,不愛做事情。如果他三歲以前,我們來處理這些問題就很簡單,解決他的懶就好。

  可是到了六歲七歲或者八歲九歲,我們處理的問題就不只有懶,還需要處理懶延伸出來的不自信、活動經驗少等問題。

  所以對於年紀大的孩子,他主要問題混雜的雜質越多,處理起來越麻煩,老師在教的時候,就需要更大的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