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简单概括:有华人文化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影子。在她活跃的年代,有人喜欢她,也有人不喜欢她,但当时的流行音乐,只有邓丽君式的,以及非邓丽君式的。在她身后,那么多人翻唱她的歌,那么多电影留下她的痕迹,足以说明她的艺术成就。

以下详说。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1996年,电影《甜蜜蜜》公映。编剧岸西原来的剧本叫《大城小爱》,导演陈可辛嫌太文艺,改了片名。很多人都难以忘记,张曼玉坐在黎明的自行车后座上,晃荡双脚,哼起《甜蜜蜜》的经典画面。

不惟如此,张曼玉端坐车内,与黎明告别在即,配乐响起,仍旧是邓丽君的歌:

Goodbye My Love

我的爱人 再见

Goodbye My Love

相见不知哪一天

再见,我的爱人》,是很多歌迷对邓丽君的告白。

类似的借用,发生在《纵横四海》中。康城海滨,戴着墨镜的周润发仰天呼喊:“青霞!丽君!”张国荣问起缘由,发哥调侃说:“我想看看林青霞邓丽君在不在。你没有看报纸吗?她们好喜欢到康城来裸泳的。”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贾樟柯的电影《站台》,讲述了小镇青年的喇叭裤,以及“偷听敌台”时在短波里邂逅的邓丽君。岩井俊二拍摄《燕尾蝶》,复刻了《南海姑娘》的曲调。

如果电影是记录时代的标尺,在亚洲,邓丽君这个刻度,历久弥新。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甜美的笑容,明媚的气质,优雅的声线,舞台上的邓丽君光芒四射。与此相应,那些煎熬的生理病痛、诡谲的政治风云,甚至死因牵扯的附会,也构成了邓丽君的暗面,平添悲凉的意蕴。

光阴流转,邓丽君离世20年。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岁月模糊了记忆,成长也总是蹒跚而过。邓丽君先唱红了《又见炊烟》、《但愿人长久》,但在拉长的时间里显得无足轻重。再现的《在水一方》、《夜来香》、《何日君再来》,也变身曲库资料种种。至于《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的印尼原曲和日文版本,更是鲜少有人深究。

瞬息千变、万物生长的当下,古早的情歌,实在难称高级。但在邓丽君活跃的近30年间,华语流行音乐,无论台湾、香港乃至内地的余波,从来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邓丽君式的,非邓丽君式的。

固然有张帝、刘文正、徐小凤、韩宝仪,但跳脱出来审视,那是邓丽君的纪元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今人或许难以想像,1963年,10岁的邓丽君获得首个冠军,是在“中华电台”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一年后,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国语朗读比赛的舞台。哪怕是1967年,首张专辑面世,也顶着《邓丽君之歌——凤阳花鼓》的名头。又过了一度寒暑,邓丽君开始以平均3个月2张的速度出片。

歌者匮乏,需求却蔚然成风,邓丽君踩上顺流激荡的风帆。

很多事件,而今看来,颇有些隔世的荒诞。1970年,白花油公司及香港《华侨日报》将邓丽君选为“慈善皇后”。翌年,邓丽君启动了为期一年半的东南亚巡演。1972年2月,邓丽君二度当选香港工展会“白花油义卖皇后”。在开拓日本歌坛,推出日语单曲《不论今宵或明天》之后,邓丽君的金门劳军之旅,渐次开启。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1980年代初,邓丽君受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邀请,成为首位献声的华人歌者。在红磡、利舞台的演唱会,也一再创下纪录。

海峡的这一头,面对“靡靡之音”的侵蚀,《人民音乐》编辑部在1982年出版了文论集《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个中深意,从篇什就能管窥。《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谈港澳流行庸俗歌曲的渗入》、《从衡量靡靡之音的尺寸谈起》。关于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还有两篇前世今生的追问。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书里的论断,包括“流行音乐发展到摇滚乐,实际上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不治之症。”“此类庸俗歌曲……对我国某些青年男女,实是色情引诱之声,精神麻痹之剂。”毋庸置疑,邓丽君的音乐,也在“黄色歌曲”之列。

正统史料虽然一本正经,仔细分辨背后的况味,却能反推当日的真实情境。或许,鉴别的起点,恰是“黄色歌曲”的盛行。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对精神上贫瘠了太久的国人而言,邓丽君的佳音,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甜蜜蜜》里,有蠢动的温柔。《我只在乎你》,则是此生不渝的情谊。

哪怕《美酒加咖啡》、《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这般小品小调,也有“明知道爱情像流水,管他去爱谁,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或者“记着我的情记着我的爱,记着有我天天在等待”的故作洒脱和语带娇嗔。

失语有时的年轻人,听的是邓丽君,唱出来,忽然就成了一己心声。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当然,邓丽君也唱悲戚哀婉。

何日君再来》诘问“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千言万语》则是自省,“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我每天都在祈祷,快赶走爱的寂寞”。充满喜和乐的小城故事里,也难免“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错,忘不了你的好”。

邓丽君的歌从来浅白,多了还觉甜腻,但大量情歌母题,经由她的演绎,带着轻盈的欢喜、纷飞的愁绪,滋养了干涸的心田。她的版本,无论原唱翻唱,汇入流行音乐的涓流,或再现,或改编,绵延出去。由此,承前启后的枢纽,成为跨越年代的符号。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可惜,曼妙身前事,抵不住命运烦嚣。1987年之后,邓丽君苦于哮喘和肾病,逐步淡出公众视线,仅投身公益性质的演出。1990年12月,出院不久的她,参与了日本流行音乐盛事——第42回“红白歌合战”。

5年之后,哮喘发作,因交通堵塞延误治疗,使用支气管扩张喷剂过量,邓丽君在泰国清迈殒命。不惟隆重的落葬仪式,2001年,小行星42295号被命名为“Teresa Teng”,恰是邓丽君的英文名。

崔健说,邓丽君的价值是,流行歌曲开始出自非政治性、非传统性的自由创造。李宗盛则评价,演艺圈很多人是“奇迹”,但唯有邓丽君可以成为“传奇”。

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

其实,邓丽君最好的论定,在自己的歌里。1983年,她发布由中岛美雪单曲改编的《漫步人生路》,在意味上和徐小凤2年后的《顺流逆流》相近,却更为通达豁然:

在你身边 路虽远未疲倦

伴你漫行 一段接一段

越过高峰 另一峰却又见

目标推远 让理想永远在前面

路纵崎岖 亦不怕受磨练

愿一生中 苦痛快乐也体验

愉快悲哀 在身边转又转

风中赏雪 雾里赏花 快乐回旋

毋用计较 快欣赏身边

美丽每一天

还愿确信 美景良辰在脚边

愿将欢笑声

盖掩苦痛那一面

悲也好 喜也好

每天找到新发现

让疾风吹呀吹

尽管给我俩考验

小雨点 放心洒

早已决心向着前

肉身的痛楚,精神的压抑,都融成一句“愿将欢笑声,盖掩苦痛那一面,悲也好,喜也好,每天找到新发现”。

只是,新的发现,不知在哪一天,再相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