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歲,狗都嫌?如何與孩子重建良好的信任關係,共同成長

#有獎徵文|最好的教育,是與孩子一同成長#

七八歲,狗都嫌?如何與孩子重建良好的信任關係,共同成長

01

從兒子開始上三年級以後,發現他好像突然不再是那個事事“聽話”的孩子,對於父母要求的反抗不是哇哇大哭,而是變成了無聲的抵抗和一臉的倔強。

曾經的威壓已不再有效,很多時候他會以“沉默”相對,而這讓人更加抓狂,完全不知道他的腦袋裡在想什麼。

7-9歲的孩子,已經進入了一個“預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你會發現他的脾氣秉性突然轉變,伴隨著出現的可能還有強烈的逆反心理,有時候會讓家長覺得孩子好像忽然變了個人似的。

不同於剛開始上學時的懵懂和不熟悉,隨著孩子進入小學中高年級,普遍適應了學校系統學習,熟悉學校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節奏,逐步在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行為做事的習慣。不僅學習到的知識面在拓寬,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事情也變得多樣,他們的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不再侷限於父母身邊玩樂。

這個時期,他們身上集中了比較矛盾的兩方面:

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小大人而不再是孩子”,他們急於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比如在外面不願意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而是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幹,明明是左非要說“右”,明明是“是的”非要說“不是”,或者故意跟你玩口頭的文字遊戲,故意扭曲你的意思,而他們在一旁哈哈大笑,實在讓人無比厭煩。

七八歲,狗都嫌?如何與孩子重建良好的信任關係,共同成長

他們開始要求獨立,行為上想要擺脫爸爸媽媽的控制,用他們“特立獨行”的言行舉止來彰顯他們的“個體獨立性”。

然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自身能力有限,在一些事情上會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甚至表現的比較嬌氣等。

很多家長認為“七八歲,狗都嫌”,孩子固定到這個階段就是如此,“都是這麼過來的”,也因此在育兒模式上也不進行任何改變,導致這個階段的家長孩子雙方都不輕鬆。

事實上,“總招嫌”的模式並不是固定的,孩子這個階段容易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的減少,因為“怕被批評”,內心的想法也與父母很少溝通。

如果父母此時能注意到這個階段孩子的變化和特點,並轉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互動模式,可以有效的幫助雙方克服該階段的很多難題。

02 如何重建親子關係,打通溝通渠道

(1) 少說教,行大於言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父母過去認為孩子過於幼小無法判別事物,所以什麼都幾乎是“一言堂”、“說教”的模式,而隨著孩子長大,這種模式漸漸“失靈”。

對於孩子自身的事可以逐步將主動權交還給孩子,涉及孩子本身的事不妨多與其商量。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不是代其解決,而是幫助和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例如興趣愛好的培養,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可以和他商量是否有別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家長也輕鬆。

孩子們對於父母的信任,不僅僅在於他們說了什麼,而更注重看到父母“怎麼做”。

去年我和搭檔一起為新書《不吼不叫養孩子》組織新書籤售會,請來的三位作者都是育兒和親子教育方面的專家,籤售會的門票也早早售罄。然而原本定在9:30開始的活動,開場前到場的人寥寥無幾,大部分人在活動已經開始時才急匆匆趕到,還有一少部分人在其後的2、30分鐘裡姍姍來遲。對此,我們都不由感慨:父母是孩子行為的榜樣,總在希望孩子做事不要拖拉、磨蹭,希望他們能具備守時守信的品質,而很多父母自己卻都做不到。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很火的視頻,一個小女孩被家長批評後,語重心長地教育家長如何正確對待孩子,並且還一臉嚴肅的指出批評人也要用古詩、名句,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不由得去思考對待孩子的方式。家長總在指責孩子不好好學習,掌握的知識量太少,然而家長們又為孩子做了一個什麼樣的榜樣呢?

七八歲,狗都嫌?如何與孩子重建良好的信任關係,共同成長

(2)信任孩子,給他自己處理事情的機會

閨蜜以前向我吐槽,她和老公一起開車出去的時候,坐在副駕上的老公總是嗶嗶個沒完:一會說該剎車了,一會說你把方向盤打一下,要麼就是趕緊插到前面去……聽的她不勝其煩,真想把他一腳踹下去。聽她這樣說的時候,我卻不厚道地想起來去她家玩,她讓孩子洗襪子,而她在旁邊不停的說啊說啊的場景,又是何其相像。

被“嘮叨”,被不斷的“指導”,其實潛臺詞就是,你不行,你做不了,做不好……內心不相信對方具備可以做好的能力。

誰都不會喜歡被別人質疑自己能力的感覺,而8、9歲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逐漸形成,需要不斷去證實“自己能行,自己能做到”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父母的信任。一個不被別人信任的人,怎麼能去信任別人、信任自己?

七八歲,狗都嫌?如何與孩子重建良好的信任關係,共同成長

暑假期間,兒子獨自離家去參加了一個五天四夜的夏令營,回來時我發現他拿回家的錢多了,而他還是一副頗為自得的樣子。我內心非常的不安,忍不住去問他錢是從哪裡來的,後來得知是因為他給他新交的好朋友提供了幫助而獲得的,但我卻覺得朋友之間助人為樂不應該收取報酬,並依照我以為合適的方式引導他處理這筆錢。

事後,向他好朋友的媽媽求證此事,並提出這筆錢“所得不當”想要歸還的時候,這個媽媽所流露出來的對孩子的信任讓我頗為感慨:

“孩子是一個人去的,我是希望他能交到新朋友。小孩子做事不可能像大人什麼都按次序而規則來,,沒有大人那麼多計算,往往憑本能。只要孩子與父母有良好的溝通,遇事實話實說就是最好的,我們就有機會參與到他們的成長中,引導影響他們。”

雖然她收下了錢,但她並不覺得孩子因此而犯了“經濟錯誤”,還覺得這是鍛鍊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的好機會。

8、9歲孩子最招牌的特徵,是他進一步的獨立。如果能給予孩子恰當的獨立空間,給予孩子恰當的責任空間,他們會很值得信賴和放手,而且往往願意表現得最好。

七八歲,狗都嫌?如何與孩子重建良好的信任關係,共同成長

(3)多肯定,少否定

前兩天跟兒子一起玩一個密室逃脫的手遊。他看過秘籍後卻向我描述不清,只是講述了過關的先後順序,對於關鍵如何解開密碼卻沒有注意看。我忍不住向他抱怨:這麼重要的信息你怎麼不記得呢?那你看秘籍都看了什麼嘛!

兒子沉默了幾秒鐘,對我說:“這不是玩遊戲呢嘛,你也要說我……”聽得我一驚:即使打遊戲這樣的事情,我也要去“否定”他做的不夠好嗎?!

BBC有一部著名的紀錄片《56 UP》,採訪了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7歲的孩子,此後每隔七年,導演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裡面有位叫Neil的中產階級的孩子,在他7歲的鏡頭裡,他還是一臉燦爛的笑容,眼睛會閃閃發亮地講述著他充滿幻想的奇異劍客或者花朵蝴蝶,長大的夢想是當宇航員。後來,Neil想去牛津讀書,無奈失敗而不得不進入一所其他大學,被嚴格的父母各種否定,Neil自暴自棄當起了搬運工,後來還得了精神疾病,流浪輾轉在英國各地,居無定所、食不果腹,歷盡坎坷。雖然在56歲時以反轉的姿態做了社區議員,生活仍舊落魄,骨子裡已經對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了。

人們是這樣評價Neil的一生的:想法很多,但缺乏積極行動。這大概是因為童年時被父母否定太多的結果。

大家可能有聽說過“釘子效應”,釘子被釘進木頭,即使拔除還會留下洞;父母對孩子說出的一些傷害的話語,即使事後道歉,也會在孩子心裡留下一個個“洞”,有可能一輩子也難以癒合。

孩子一次次的糟糕表現,不斷論證孩子是“差的,不好的”,心裡偏見會讓父母敏感地發現孩子更多的糟糕表現,論證了父母內心的結論——孩子是“差的,不好的”。

父母的否定,孩子會毫無意識地放大了自己的糟糕表現,一次次的論證我是“差的,不好的”,並最終相信我就是這樣的。以至於,孩子可能就成長了父母不斷否定的那個“差的、不好的”樣子。

而這樣的結果,並不是我們作為父母想要的真正結果,不是嗎?

任何否定,其根本目的不僅在於抑制孩子的過錯行為,更重要的在於激發起孩子好的行為,“肯定”是為了今後不再“否定”。

當你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試著用這樣的句式:是的……而且……(yes……and……)。先去肯定他,再去補充你的意見或者建議,而不是一上來就否定他。

從小就在支持,理解,包容,欣賞,表揚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做父母后,一定不會對他們的孩子惡言相向的,肯定也是支持,理解,包容,欣賞,表揚他們的孩子的。

帶著愛放手,給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成長空間,跟孩子一同成長。

七八歲,狗都嫌?如何與孩子重建良好的信任關係,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