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微創摘結石,結果做了外科最大手術,聽醫生一番話

733406941.jpg

孫勇偉醫生(右)手術中

原本到醫院,只想藉助微創技術摘一枚結石,沒想到,最後接受了一臺胰十二指腸切除的手術,堪稱“普外科最大的手術”……回想這段經歷,沈女士、黃先生夫婦滿是感慨,生命無常,卻也會給人絕處逢生的機會。

腹痛去檢查,越查心越慌

50歲出頭的沈女士春節期間感到腹部有些疼痛,食慾不振,便前往家附近的醫院求治。醫生懷疑是膽管結石,告知她要做膽結石手術,但由於正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院建議她先暫緩。

一邊是疫情,一邊是尚不完全明確的疼痛,怎麼辦?愛妻心切的黃先生,打聽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普外科在內鏡下就可以摘除膽管結石了,並且,疫情期間仍正常開展該項目,便帶著妻子一路趕來求診。

接診的普外科主治醫師吳琳石仔細詢問病情後,心裡打了一個問號。“CT報告只是提示膽管擴張,但沒有明確擴張的原因是膽管結石,還是腫瘤呢?”所以,他建議沈女士完善檢查後再做治療也不遲。

而此時此刻,沈女士覺得腹部疼痛緩解了不少,還有必要再做一系列檢查嗎,她猶豫了。但聽到普外科吳琳石醫生一番細緻耐心的利弊分析,她答應完善檢查。

腫瘤標誌物報告最先出具——無異常,夫婦倆鬆了口氣。

一天後,增強CT報告結果出來了:提示胰管和膽管擴張,壺腹部佔位可能。

肝臟1.JPG

壺腹部是由膽總管的末端和胰管共同形成的一個通道,由於這個通道膨大,因此形象地稱之為壺腹。讀到報告後,吳琳石醫生覺得有必要進行更細緻的檢查以明確佔位原因。不出所料,“MRCP(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增強磁共振”進一步提示:壺腹部佔位。緊接著,PET-CT報告也來了:十二指腸乳頭部結節伴FDG代謝增高,提示“可能有變化”。

看到這個結果,夫婦倆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吳醫生說,如果是壺腹部腫瘤,是要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這是普外科最大的手術。”黃先生說,主要是前後心理落差太大,如同晴天霹靂,一時接受不了。

“賭博式手術”如何抉擇

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治療包括切除多個臟器,然後進行臟器重建,一般來講包括切除部分胃、膽總管、膽囊、胰頭、十二指腸以及空腸的上段,然後進行胰腺空腸的吻合,膽管空腸的吻合,還有胃空腸的吻合,手術過程複雜且創傷很大,術後出現併發症的概率也很高。

不瞭解,害怕;瞭解得越多,越害怕,這是人之常情,夫婦倆很糾結,實在下不了手術治療的決心。

隨後兩天,謹慎起見,沈女士在醫院的建議下又做了更詳盡的檢查。結果,超聲內鏡和ERCP均沒有看到明顯的腫瘤。這下,夫妻倆又高興了,“什麼都沒看到,是不是安全了?!”

吳琳石醫生還是不放心,為給患者最優的治療方案,提出科內大討論。那天,吳琳石醫生在科室病例討論會上和專家們一起分析患者的情況,激烈的討論後,大家都很清楚:“好”“壞”兩種可能都存在,雖已儘可能做了各類檢查,但仍無法給出明確結論。

也是在這場討論後,仁濟醫院普外科孫勇偉主任醫師決定去找這對夫妻談一次。“你們可以選擇手術,因為佔位確實存在,這個方案比較積極。也可選擇出院隨訪觀察,但如果這個部位真的是惡性腫瘤,會進展很快,拖不得。我們科室討論認為有必要手術。我們願意為你們承擔風險,提供最合適的手術方案。當然,最終是否手術需要你們決定。”

並非所有醫生都會跟患者如此談話,但患者的糾結並非短期內能消除。“真的很難抉擇,內鏡進去,什麼都沒看見,但如果做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風險、創傷都這麼大,手術結果如果不是惡性腫瘤,你讓我們怎麼承受?”黃先生記得,那天與妻子徹夜未眠,想了一個晚上,“想著醫生出於對我們的負責,建議做手術,若手術中或後續真有問題,我們也不會怨他們,但我們內心仍免不了對這臺賭博式的大手術感到害怕。”

選擇“相信”的力量

那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最終決定手術?

“住院期間的點點滴滴讓我們對醫務人員的醫德和能力更加信任。我們轉念一想,孫勇偉主任、吳琳石醫生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去擔當這份風險,我們感到這份堅持既是為了我們,也是源於他們對自己專業水準的自信,所以我們決定把命運託付給醫生,孤注一擲。”黃先生說。

決定就是在一瞬間下的,夫婦倆第二天決定簽了手術同意書。

完善所有手術前的準備後,沈女士被推進了手術室,這天直到下午3點才出來。手術由孫勇偉醫生主刀,當天下午,走出手術室的他跑來告訴黃先生,“術中冰凍病理診斷是胰腺壺腹部腺癌,你們很幸運,好在及時手術,目前還是非常早期的壺腹部腫瘤,直徑還不足1公分。”

一席話,給了這個家庭一顆定心丸,對這類兇險的惡性腫瘤,儘早發現及時治療尤為重要,“定時炸彈”拆掉了。近日,沈女士順利出院,目前,正在家修養,半年後將回醫院複查。

“我很感激孫勇偉主任、吳琳石醫生,是他們的認真與擔當,避免了這一兇險疾病的漏診,並在早期就讓我實現手術根治,死裡逃生。”沈女士說。

談及當初的抉擇,黃先生感慨,從結果看是正確的,但依舊有一種“九死一生”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真真地感到了當前醫學還有很多侷限,需要醫患共同承擔風險。之前我們也把報告給其他醫院專家看過,這個位置真的是很難明確究竟是什麼問題,也更難決斷是否一定需要手術,我們最終選擇了相信醫生,給了我們一個好結果。”

作者:唐聞佳 楊嘉麟編輯:儲舒婷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丨仁濟南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