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用自己的話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兩句詩的意境?

肖雙柒


有一天,太陽落山了,張若虛獨自散步,來到富春江邊。他眺望著遠方,江水波瀾不驚,映襯著天邊起伏的遠山。

春潮暗湧,江水又漲起來了,一望無垠的水面好像與遙遠的大海平連。春風習習,夜蟲唧唧。詩人輕拂袍袖,揮去了擾亂他的小蟲。一輪明月從渺遠的大海上升起,照耀著平靜的江面。

詩人心如止水,白日裡江濤的轟鳴,飛鳥的聒噪隱匿了。只剩下這寂靜的夜,明亮的月,還有富春江邊星星點點的花樹。

他思緒如行雲流水,一首《春江花月夜》醞釀而生。“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起始兩句,就營造出一個安靜和諧的美麗畫面。

是啊,富春江某種程度上成了他情感的歸宿。江水寄託了他的情,江花、明月成就了他的美。我們今天看到這兩個詩句,也不由得被帶入了那晚的妖嬈夜色中。

正是由於這兩句生機勃勃、起勢壯闊。才有了以下“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等等諸多優美詩句傳世,展示給我們美不勝收的意境。

月亮的美色,在詩人的鄉思離愁中,怡如一杯醇厚的美酒,是歷經發酵苦悶的延伸和結晶。詩人看“灩灩隨波千萬裡”,水波漣漪,靜影沉璧,卻突然感到了心中有一絲不平。

為什麼月色籠罩春江千萬裡,可我望盡了春江水,也沒有看見家鄉的裊裊炊煙!

抑或他猛然發現月亮與自己一樣孤寂。明月愛戀著春江,卻苦於跨越時空,天地相隔。唯能與白水互映,不捨晝夜。依如詩人自己,長望這靜謐春江水,期盼能望見家中親人的縋眷。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寫於唐朝初年。詩人張若虛一生僅留下兩首詩,這是其中之一。也因這一首詩,被稱為“孤篇蓋全唐”。

詩人真可謂是妙筆生花,輕輕揮灑,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壯麗奇境。筆觸細膩,創設了一個妙絕的神話世界。聞一多先生譽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千百年來為無數讀者膜拜。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張若虛這1首之外,尚存諸葛穎1首,隋煬帝2首,張子容2首,溫庭筠1首。

與張若虛的相比,或顯得格局狹,或顯得柔弱無骨。此雖舊題,經張若虛易手,藝術生命煥發出熠熠光茫。時至今日,細細品味,仍讓我們歎為觀止,餘味無窮。


楂楂紅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今夜,讓這溫暖的江水、明豔的春花和那一輪皎潔的明月,連同詩人那千古悠悠的情懷,一起走進我們的內心深處。

春天的江潮,一波連著一波,一直和那水勢浩蕩的大海連成了一片。

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蕩漾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和天空變成了一種顏色沒有一點微小的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懸掛。

此時此刻,試問江邊上是什麼人最初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們?此情此景,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一波又一波地推送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誰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舟在漂盪?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已過了一半自己卻還不能回家。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道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灞水春色


碧波印,蒼桑話隋廊,寂嘯,白浪泛思量,月華升,唐宮深燕飛滿牆,潮共海天長,清幽宜紙落全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