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祝福》:分析逼迫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三條原因

封建禮教對人的壓迫

封建原是分封建邦的意思,後來自秦開始,封建制度開始被建立。早期的國家沒有完備的制度,君王為了強調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制定了禮樂制度。由於,古代處於農耕文明,男性具有先天的生理條件,在勞作中佔先天優勢,故在當時,男性的地位高於女性。漢朝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便強調長輩以及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女性在當時地位十分低下。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有限,許多當時解釋不了的事情,被冠以神明,鬼怪的名義。

明清的八股取士,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限制了人的發展,阻礙了人的創新與進步。剋夫,剋星等等封建思想賜予的稱號,殘害了一條條無辜的生命。三綱五常使封建制度延續千年,使人們甘願受封建壓迫,不想也不敢與封建制度相抗衡。中國古代的王朝更迭,農民起義,不過是受不了眼前的壓迫,想換一個更加開明的君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切的緣由是來自於這種制度。這種種制度使中國落後於西方三、四百年,嚴重影響中國的發展。

魯迅《祝福》:分析逼迫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三條原因

小說中祥林嫂在初次在魯家當女傭時雖工作辛苦,工資微薄,吃的是殘羹剩飯但她的嘴角有笑意。可見當時人們對於資產階級的壓迫並沒有感到任何的不適,反而習以為常。他並沒有意識到魯四爺在壓迫她,剝削她,反而很感謝魯四爺能讓他在這做工。

在當時女性的地位在社會已經很低下了,寡婦更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祥林嫂在初次喪失了丈夫,就讓當時的人們對她蒙上了一種厭惡之情。後由於“夫制”,祥林嫂又被婆婆抓去,賣給賀老六,雖也嚎過也罵過,甚至一頭撞在香案上,但也沒有擺脫命運的束縛。好在賀老六淳樸對她也很好,原以為安定的日子要來了,結果丈夫死於傷寒,孩子也被狼叼走了。在第二次死了丈夫和孩子後,她被認為是不祥之人。愚昧的大眾把命運的不公,全怪到這個可憐的女人身上。

剋星這個對人十分具有侮辱性的詞被安到祥林嫂身上。就連祭祀的用品都不讓她碰。用了很長時間攢下的錢,去捐了門檻,仍未改變人們對她的看法。甚至被魯家趕出了門,被魯老大收了房,成為露宿街頭的乞丐。人們用偏見的眼光一步一步摧垮她的精神世界。人們用自己堅守的封建禮教,自己認為天經地義的觀念,一步一步的折磨這個可憐的人。最終她慘死在祝福節的鞭炮聲中。

封建思想使這些殘害過她的人沒有半點愧疚之情。祥林嫂也曾經反抗過,可怎能反抗過這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封建禮教,如何反抗受這種思想束縛的每個人。最終只能在這時代的洪流中消失殆盡。人與人之間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人的生命同樣寶貴,別人的經歷是他人生中的財富,是他必經的磨難,而不是摧毀他的理由。

大眾的冷漠

從古至今,有一個話題,一直被人思考,被人討論那就是“人性”。無論是老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是對人性的探討。《祥林嫂》光揭穿“封建禮教吃人”並不足以成為經典。其中有關當時社會和人性的展現也使小說變得更加深刻。

魯迅《祝福》:分析逼迫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三條原因

祥林嫂有很多次都可以得到幫助得到關心,如果當時婆家不把她賣出去,如果第二任丈夫不會死,如果魯四爺不鄙視他,如果柳媽可以關心一下她,如果四嫂在她捐門檻後認同她,會不會有悲慘的結局。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像一顆顆石頭一樣壓在她的心裡,終有一天承受不住了。

婆婆把她抓走賣掉,是認為她是她丈夫的附屬產品,沒把他當人。柳媽,假模假樣的關心也不過是想從她那套取飯後談資。她的悲慘經歷變成了別人飯桌上的笑話。如果魯家能不歧視她,對她像從前一樣,她會不會心裡有一絲溫暖。如果作者能認真回答她的問題,告訴她世界上其實沒有魂,她是不是心裡會有一絲安慰。這些她都沒有遇上,她只遇上別人的冷漠,鄙視,認為她是剋星,時間長了恐怕她也接受了,承認了。認為自己真的是剋星了。這是這些冷漠將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魯迅《祝福》:分析逼迫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三條原因

魯鎮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有關心過祥林嫂,不知道她姓什麼,靠揣測覺得她大概姓衛。後來嫁給賀老六,所有人依舊叫她祥林嫂,沒人叫她。這也許是別人習慣了的稱謂,但也讓祥林嫂感到自己嫁給誰,又過得如何,從未有人關心過。大家只關心,如何套取祥林嫂的故事,把她變成茶前飯後的談資。咀嚼她的悲傷,對她的經歷一笑而過。柳媽看似關心實則也只對祥林嫂後來竟依了賀老六,以及當初為何不撞死這種事情關心。世態的炎涼,人性的冷漠使這位心靈本就千瘡百孔的老婦人更加失去了希望。祥林嫂遇到的魯鎮人,冷漠,自私對別人漠不關心,沒有同情心。也反映著當時社會人性的扭曲。最後祥林嫂死於祝福節中的鞭炮聲中,對於祥林嫂的死,大家也沒有表示同情,而是一種厭惡之情,認為祥林嫂死的不是時候,在這個過節的時候竟然去死,使這個節日變得失去了一些美好。甚至與他同命運的短工都說她是窮死的。完全沒有認識到祥林嫂的死與他們每個人都有關,就連祥林嫂的死亡都沒有半點同情。她一遍遍向別人訴說著自己的遭遇,只得來別人的不耐煩,她想得到的同情與安慰沒有一個人給她。


人性是人們永恆討論的話題,也有很多作者通過自己的作品向人展示不同時代的人性。人性的善惡與時代有著莫大的關係,當一個時代動盪,人們忙著保全自我時,這個時代的人性往往是冷漠的。當一個時代繁榮昌盛,人們生活水平高的時候,這個時代人性有好像多是善良的。當今,由於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一個消息不用一個晚上,幾分鐘就被全國人知道了。人性的惡,總被爆出讓全國人知道,我們會對這種人記憶深刻。而善良的人與事卻沒有那麼容易記住。好像這個世界壞人多於好人,讓人發出“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的驚歎。人性是善變的,善良的人也許會在受到了人生重創下變成惡人。惡人也許在某些方面善良著,這世間最難以揣摩的是人性。

魯迅《祝福》:分析逼迫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三條原因

新知識青年的無力援助

文中的“我”是一個接受過五四思想的新青年,思想已不再是愚昧無知的思想了。但在祥林嫂問“我”世界上有沒有魂靈時,“我”支支吾吾說不清,最後讓祥林嫂堅定了世界上有魂靈的存在。作為一個新知識青年,“我”知道這世界是沒有魂靈的,卻沒有告訴祥林嫂,在祥林嫂向“我”求助時畏畏縮縮,沒有伸出援助之手。祥林嫂受柳媽的話影響,認為她死後會被兩個男人爭搶,會被鋸成兩半,另外她死後就會見到阿毛,與阿毛相聚,所以她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死亡。“我”作為知識分子的軟弱無能,也是導致祥林嫂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少年強則國強,五四運動使許多青年,坐在教室裡讀書寫字,他們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唯物主義思想代替了封建傳統思想,西方思想不斷的傳入,是他們也擁有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他們意識到自己該為社會做出貢獻,該為國家做出貢獻了,他們走上街頭遊行,讓人們體會到青年的力量,與青年的崛起。他們把眼光放的太高,拯救國家拯救社會,卻忽略了身邊需要拯救的人。文中的“我”有文化,有知識卻缺少了勇氣。如果當時“我”可以告訴祥林嫂世界上沒有魂靈,她也會得到一絲安慰,她也不會走向死亡。

結語:

魯迅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經常出現在中小學課本中。他的作品往往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對於大多數中小學學生來說,讀懂有一定的難度。魯迅的作品總是充滿對社會對人性的批判,也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祝福》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彷徨》的第一篇。

魯迅《祝福》:分析逼迫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三條原因

當時,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推崇辛亥革命,可最終辛亥革命失敗了。它雖然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但之後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崛起,開始統治中國。他看到底層的勞動人民備受壓迫,宗法觀念,封建禮教束縛著人們的思想。貧苦的農民,生活困難,有的連吃飯都成問題。《祝福》便深刻的展示了這一情形。

《祝福》中的祥林嫂便是辛亥革命後,地主階級對人們的壓迫,封建思想對人的束縛的典型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