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讀:孩子身上有這些“不良習慣”注意了,這些方法值得收藏

父母必讀:孩子身上有這些“不良習慣”注意了,這些方法值得收藏

當孩子慢慢長大,家長會本能地感覺到,這個年齡的孩子越來越有主見了。

孩子在三歲以前,都談不上有明顯的行為問題,還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

只要成人不過於壓制孩子,這個年齡的小孩基本問題不大。

三歲之後,由於孩子的自我意識明顯增強,與環境和成人教育方式產生的摩擦和衝突就會增加,這時,如果成人不注意調整教育方式和手段,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有可能升級,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家長,應該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

小文今天給這個階段的家長帶來一些的建議。

父母必讀:孩子身上有這些“不良習慣”注意了,這些方法值得收藏

首先要明白如何去定義孩子所謂的“不良行為”

一類屬於“符合孩子年齡”的行為,不是真正的不良行為。

一類屬於“帶有錯誤目的的不良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故意的”,這種不良行為需要認真對待。

下面更多的告訴家長如何識別和對待這種“帶有四種錯誤目的的不良行為”。

“符合孩子年齡”的假不良行為,包括孩子因飢渴,睏倦能原因的“鬧”,缺乏知識和技能的行為,發展適應性的行為等等。

我們常說:孩子懂什麼啊,其實就是對這種行為發生的原因的簡單概括。

這些行為發生的時候,成人不但要原諒,還應充分理解,耐心地幫助孩子,並做好心理準備:這種行為會不斷髮生。

父母必讀:孩子身上有這些“不良習慣”注意了,這些方法值得收藏

真正意義上的不良行為,是帶有“四種錯誤目的”的行為

這四種錯誤目的分別是:

尋求過度關注

尋求權利

報復

自暴自棄

帶有這四種錯誤目的行為,對於成人來說,明顯是孩子“故意”的。

的確,有時孩子會故意用不良行為達到他的這四種目的中的一種或幾種。

往往這時,是成年人最生氣,最容易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

成人會用說教、批評、訓斥、羞辱、辱罵、毆打等不斷升級的行為來對付孩子。

而孩子則陽奉陰違、沉默、對抗、哭鬧、破壞、反覆出現等方式來反抗。

父母必讀:孩子身上有這些“不良習慣”注意了,這些方法值得收藏

這種所謂的“教育”顯然是適得其反

沒有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反倒破壞了成人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是未來的教育越來越難以奏效。

通過對孩子心理的分析,將這四種錯誤目的的行為進行了分析,強調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在歸屬感和價值感得到保障的同時,通過不斷的實踐,幫助孩子逐漸形成責任感、自律和自信,這是教育目的。

解決不良行為只是手段,目的是培養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完善,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足夠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