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最近很多人因為《流浪地球》獲得最佳故事片而為《我不是藥神》鳴不平,但是越是為《我不是藥神》可惜,越能凸顯《流浪地球》獲得金雞的含金量。其實,《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夠獲得最佳故事片,

不僅僅是因為他對於科幻電影的拓荒意義,還有對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革新與發展。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電影不僅是劇情與表演,還是整個電影工業體系的呈現

什麼是電影呢?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裡,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這是對電影的定義,電影其實是擁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電影的發展,就是在一次次的技術與理論的革新下,為敘事提供支撐,從而將自己想要表達得對現實的思考呈現在觀眾眼前。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好萊塢從20世紀初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工業體系,當時華爾街為追逐電影工業壟斷經營所蘊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電影業,電影業之間兼併、收購併形成壟斷,迅速掀起了一股兼併浪潮。

到20世紀20年代初,好萊塢只剩下八大製片廠,即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克斯、雷電華、環球、聯美和哥倫比亞公司。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八大公司不僅壟斷了美國電影的國內市場,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國電影業當時在歐洲市場的霸主地位。製片廠的主要制度特點包括類型電影的配方式生產、流水線配比、大規模製造、明星制營銷和首輪影院體系。由於製片廠強調集體的智慧和細密的分工,最初電影人的完備雛形被消解在集體的合作之中,電影的創作和經營等關鍵職能也被分解,這個體系需要統一的指揮和調度職能,特定電影的控制權被集中到製片人手裡,形成了製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機會造就了大批業務嫻熟的職業導演,支撐了好萊塢的大規模生產以及技術升級後帶來的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所以一部電影能夠誕生,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它是一個國家電影工業體系水準的呈現。

1958年,法國《快報》週刊專欄記者法郎索瓦茲·吉魯首次使用“新浪潮”來描述新湧現的電影現象。新浪潮電影如《四百下》和《精疲力竭》,既反映了整個時代,也充分反映了創作者個人的認識、思索與風格。新浪潮是一次製片技術與製片方法的革命。在新浪潮革命下,鏡頭語言、剪輯手法、表現方式、後期製片、拍攝模式都進行了新的革新,在這種運動下,發展出來了電影作者論,對於好萊塢的製作人模式提出了一定的挑戰。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舉一個例子,新浪潮電影的攝影機運動幅度更大,經常用橫移或其他運動鏡頭,在一個場景中隨著人物或人物關係而運動。尤其是,便宜的實景拍攝特別需要容易攜帶的設備。於是,一種可以手持的輕型攝影機便應運而生(這種輕型攝影機原來是專門用來拍攝紀錄片的,也被看作是最能完美地體現新浪潮場面調度上的“寫實”精神)。而正是這些科技的革新,才讓創作者可以更為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考,更加自如地進行創作。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所以,《流浪地球》與《我不是藥神》相比,儘管《我不是藥神》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極具意義的佳作,但是《流浪地球》對於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全面提升是具有拓荒性意義的。它所帶來的價值是惠及整個行業的。

《流浪地球》是對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全面提升

很多人覺得《流浪地球》是商業片,而且劇情與表演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不值得拿最佳故事片,但是最佳故事片不是“最佳故事”片,它是對整個電影全方位多維度的考量。包括在奧斯卡歷史上,也有很多次,特效片斬獲奧斯卡。

《流浪地球》對於中國電影的意義,其實有點類似於斯坦利·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對於好萊塢的意義。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1968年,人類尚未登月,平板顯示器聞所未聞,電腦的能力還只能算個加減乘除,3D效果光影處理一概沒有……這部電影的橫空出世,當即成為先鋒精神的代名詞。

《2001太空漫遊》劇情非常簡單,講述為了解開神秘黑石攻擊人類的秘密,原子動力飛船出發前往相距八億公里的木星的故事。對白也是少得可憐,加上時不時長時間的黑幕,貫穿全篇的黑色石板……使這部影片乍看起來枯燥無聊。這部電影如果純粹以劇情來說,的確是比不上許多的文藝佳作。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但是這部電影對星際旅行、外星智慧,甚至是人工智能潛在危機的呈現,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毫不過時。

當時上映之後,這部電影可以說譭譽參半,影評界的前輩寶琳·凱爾給這部片子的評價是“缺乏想象力”,斯坦利·考夫曼則乾脆指出“沉悶到爆”。

還好美國著名影評人、劇本作家羅傑·伊伯特看到了這部電影的價值:

“《2001太空漫遊》的天才之處不在於豐富,而是簡潔,沒有一個鏡頭是為了取悅觀眾,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敢這樣做。”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事實證明果然如此,《2001太空漫遊》卻對好萊塢工業體系起到了革新的作用,60、70年代好萊塢製片廠體制開始轉變強硬態度,導演有了創作的空間,不再是製片人獨大的標準化操作,本片就是好萊塢轉型的標誌之一。

這樣的變革帶給了導演更大的創作自由以及表現方式,從而催動了好萊塢電影的第二次大發展。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庫布里克

《流浪地球》對於中國電影工業就有著這樣的意義。大家可能並不清楚,在《流浪地球》之前中國是沒有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的,中影集團甚至特意去好萊塢學習了人家的製片管理,在此之前,內地壓根就沒有專業完善的製片管理。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除此之外,2015年5月,中影這個時候還沒拍板《流浪地球》項目。郭帆和製片人龔格爾就忍不住,興沖沖地去了趟新西蘭,拜訪全球鼎鼎大名的後期公司維塔工作室,當時籌拍《瘋狂的外星人》的甯浩導演也去了。創始人之一的理查德·泰勒接待了他們,並找來了維塔數碼的人一起作陪。

然而龔格爾向維塔數碼的人透露了《流浪地球》預算,理查德·泰勒直接臉色一變,因為《火星救援》製作預算超7億人民幣,《星際穿越》預算超11億人民幣,而《流浪地球》外媒報道的預算是4.3億,遠低於好萊塢的影片。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這趟新西蘭之旅,促成了郭帆團隊起用本土視效力量的決心,這才有了後來視覺總監丁燕來所代表的四家公司,三千多人的視效工作人員參與的故事。

而且,好萊塢工業體系對中國電影工業是直接水土不服的,《流浪地球》一開始採用了維塔數碼的服裝道具,但是卻根本沒有辦法使用,因為國內的使用強度遠超好萊塢同期水平,衣服損耗非常嚴重,《流浪地球》劇組只能不停用“土方法”彌補上。比如說,好萊塢是固定的標準特效綠布,而我們就是“人肉”行走的綠布,隨機應變。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中西文化的差異,在科幻想象力上也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流浪地球》如果盲目借鑑西方世界的科幻內核,就很容易四不像,就像當初吳磊主演的《阿修羅》一樣。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龔格爾曾十分形象地表達了中文文化在科幻電影上展現出來的差異:

“西方人覺得整個宇宙都是可以移民的,人類乘火箭飛船移民外星球,這種想法是他們根深蒂固的,有點像是大航海時代文明的延續。而中國人受農耕文明影響大,更多是對於土地的珍惜和眷戀,所以我們故事裡連男主角的外號都叫戶口。”

所以郭帆一開始就下定決心,《流浪地球》必須要做到統一中國科幻的視覺想象:

首先,它是基於劉慈欣在《流浪地球》原著小說建構的世界觀;其次,它必須具有中國人思維想法的人物行為邏輯。另外,很多劉慈欣書中沒有詳細外形描述的物件,設計靈感也都來源於中國文化。比如,概念設計師張勃透露,關鍵性發動機的核心樣貌參考了古代地動儀的設計,而太空空間站的樣貌則是參考了古代計時器日晷。

可以說,《流浪地球》對於中國特效公司提出了重大的挑戰,但是它也促成了中國特效公司構建了屬於中國特色的科幻審美體系,以後可以更好為其他科幻電影、特效製作服務,你可以想象一下,這4000多人的特效團隊以後可以惠及多少電影,那到時候,它的特效成本相比維塔工作室,是不是會大幅降低,而且所製作的特效會更符合中國審美。《流浪地球》的成功以為著國內科幻電影團隊的成熟,《刺殺小說家》《封神三部曲》《天星術》等科幻、奇幻、神話色彩的影,也都紛紛採用國內特效團隊,而不再和以前一樣,去找好萊塢製作團隊。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龔格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在整體特效的呈現上,《流浪地球》都是立足於中國文化、中國語境,而這樣的特效製作只有國內公司才能去做到,國內企業是無法理解中國文化的:

這是一開始就確定的基調,比如發動機的點火核心裝置,是他們從古代遺蹟中的玉器上獲取的靈感,“中國古代的一些美學設計本身就蘊含了中國人對這片土地的思考,這種美學的生成是經過歷史沉澱的,我們把它現代化後,這些造型依然會讓中國人產生舒適感和親切感

雖然科幻類型片是舶來品,但《流浪地球》的情感內核是中國獨有的,“拿來主義”的話肯定水土不服,所以片中沒有選擇好萊塢大片中常見的東西,我們呈現給觀眾的畫面,哪怕是一晃而過的一個事物的輪廓,都要有一種不自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感。”

龔格爾還特意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發動機穿越雲層時,雲層翻滾的狀態都與好萊塢不一樣,“這些都與中國氣質相接近,因為中國人對於所有美學的要求都深深刻在了直覺裡,它不需要去解釋,也很難去跟大家一一分析,但中國人一眼看去就覺得’對了’,這就是舒適,我們費了很大的功夫,才沒讓觀眾覺得突兀。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而且,《流浪地球》對於中國電影的後期製片模式也產生了推動作用,後期製片人孫敏更是在仿傚好萊塢工藝流程的情況下,進行本土化改革。

她首先幫助郭帆從拍攝完成的4000多個鏡頭中,篩選出了2003個鏡頭來進行後期製作。郭帆自然很捨不得,但孫敏很明確告訴他“沒有錢”。根據孫敏的經驗,《流浪地球》根本沒有足夠預算製作完全部鏡頭。所以網友呼籲的導演剪輯版,可能性不大,因為沒有錢把所有的特效鏡頭製作出來。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也正是在孫敏的幫助下,一手建立起了一套中國科幻的後期流程。好萊塢這類重特效電影的後期不可能由一個公司製作完成。大致有兩種選擇,一是包給一家特效公司,由他去管理多個外包公司;二是分包給多家特效公司,由製片方自己管理。

但孫敏不一樣,她採取的是折中做法,既不繁複地管理所有公司,也不放權給其中一家公司。選擇直接管理主要四家特效公司,然後他們再各自管理旗下的外包公司,外包公司總共十家左右,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所以說,《流浪地球》項目開創性地確立起中國科幻內核,建立起一套中國科幻前期籌備、拍攝與後期製作流程。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它對於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變革是惠及所有的中國電影的,《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流浪地球》對其他國產電影的意義

我們要知道,電影的製作上就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模式,給產業帶來的提升也不僅僅只是開闢了科幻領域這麼簡單,專業完善的製片管理,成熟配套的電影工業,流程的標準化,這些都是《流浪地球》帶來的產業升級,服務的也不僅僅只是科幻只是特效,而是整個行業,所有題材所有類型的影片都將獲得來自升級帶來的饋贈。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我不是藥神》這樣的現實主義電影什麼時候都能夠拍,但是《流浪地球》這樣的電影卻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夠拍的。所以我曾說過,《流浪地球》更像是中國電影的一個意外,但是卻帶來了極為豐碩的成果。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拍攝一部《流浪地球》,背後需要的可不是其他同等投資影片可比的,沒有專業的製片管理團隊,沒有配套的電影工業體系,沒有流程的標準化,《流浪地球》壓根就不會出現。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流浪地球》手稿

它帶給行業的是全面的產業升級,標誌著中國構建了一套比較完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而這對於好萊塢電影工作者的衝擊會更大。它意味著中國已經衝破了好萊塢的技術壟斷,中國電影已經開始慢慢崛起。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體系,已經構建了自己的製片管理模式,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標準化流程。隨著中國的發展在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電影也勢必會威脅好萊塢電影的地位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專業的製片管理,也極大的提升效率,成熟配套的工業與流程的標準化,這些東西都是《流浪地球》惠澤其他國產電影的,可以讓他們在降低影片成本的同時提升提升效率。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拍《我不是藥神》以前需要5000萬,現在因為擁有標準化流程,有配套成熟的工業,有專業的製片後期模式,它製作時間可能會減少20%,成本可能只需要3000萬。

這些就是《流浪地球》的價值,它並不只是一部科幻電影這麼簡單。

《流浪地球》對中國電影的意義,不是一座金雞可以概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