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債如此搶手,應該加大發行規模

作者:三尺寒(肖磊看市特約作者)

截至4月23日(星期四)收盤,中國10年期國債指數盤中突破103,收盤在102.974,中國5年期國債指數盤中最高觸及104.729,收盤在104.442。兩大國債指數雙雙再創歷史新高,可見市場投資者對中國國債熱情還在加劇。

中國國債如此搶手,應該加大發行規模

從具體的場內交易國債收益率看,10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降至2.592%,為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附近。中國國債收益率整體運行相對穩定,近2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多數時間維持在3.3%-4%之間,自2015年中國央行最後一次將基準利率下降至於1.5%的歷史相對低點之後,10年期國債收益率才出現整體小幅下移,但大多數時間也穩定在3.2%-3.6%之間。2019年10月開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才開始出現明顯下行。

場內交易的5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運行軌跡與10年期類似,過去20後年大部分時間運行在2.5%-3.5%之間,2019年10月後開始快速下行,目前創出近10年來新低1.822%,僅略高於2008年12月時的下探低點。但是,相比較於美國10年期國債的0.617%,歐洲、日本的負國債收益率,顯然,中國5年,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相對穩定的人民幣匯率之下,更具有投資價值,也吸引了大國際投資者的青睞。

截至2019年年末,中國國債餘額為35萬億人民幣,這其中包括15萬億的中央政府債務和20萬億的地方政府債務。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擴大債券發行規模,擴大財政赤字規模已經被列為預算執行計劃之中,總體看,根據中國經濟的實際表現,應該可以進一步擴大20%-30%。因為對比美國國債規模23萬億美元,中國國債餘額僅有5萬億美元,佔GDP的比重僅為37%,遠低於歐洲60%的警戒線,更低於美國、日本的100%-200%。

中國為什麼要加大國債大量規模呢?根部目的,就是要在當前的特殊疫情防控時期,加大刺激經濟力度、刺激內需擴張,幫助和解決一些受到嚴重影響的普通老百姓、中小企業主,所面臨的短期生活困難問題。

中國央行前不久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了6.47萬億人民幣,平均下來,每天向銀行存了約710億元。顯然,在中國新冠疫情防控的最艱鉅時期,即使有了央行的大規模貨幣流動性釋放,但卻並沒有真正的起到直接刺激經濟的作用。企業和個人獲得貨幣流動性補償之後,更多的是保守的存入金融機構,或購買國債等低風險金融產品,以達到避險的目的。但這不符合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

因此,就要用政府擴大國債發行規模的方式,代替企業和個人,通過積極擴大財政支出和產業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式,來實現積極貨幣政策的實際效用。美國政府開啟超過2.5萬億美元的,包括直接給普通民眾分發現金的經濟救助計劃,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中國利用當前國債受到市場投資者高度追捧的時機,擴大政府債務規模,是合理和必要的。

中國也有學者建議,給每位中國公民直接發現金,1000到2000都行,更有企業家建議,每個中國人發1萬元現金,因為這樣更公平,更有效,畢竟各城市發行的消費券只是刺激了本地區商業消費,並沒有真正讓低收入群體並從中受益。

我們大膽的以每個中國公民1萬元現金派發為例,對於相對富裕的家庭來說,1萬元不過是外出的幾餐飯,添置幾件衣服而已,但對於絕大多數中國普通家庭來說,這可能就是一年的基本生活開銷。特別是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說,日常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家庭成員患病可以及時治療,子女教育、老人養老等都不會受影響。因為這一次全球性的疫情防控,將是長期和艱鉅的,我們應該為那些失業和收入水平偏低的普通中國人,做好中長期的應對準備。

一次性的大量分發現金,也是有風險的。一是錢的來源問題,必然是以政府債務大規模擴張的方式,來實現公共財政支持的可持續。而政府債務規模和財政赤字的突然擴大,必須要得到財政收入上的補充,所以減稅不能再擴大了,而且政府還要過上好幾年的緊日子,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積極財政政策在其他領域的發揮。

二是全社會的通脹風險。如果中國現在大量發錢給每一位公民,而且當前也不會再有人拿著錢出國消費了,那必然是會消化在國內的,這是我們與美國在“貨幣超發”上的最大不同。大量的貨幣流動突然集中出現在國內較為封閉的市場裡,用不上半年時間,一定會推高全社會的通脹水平,那未來類似日本、韓國式的百萬、千萬“富翁”是一定會普及的。

當然,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很大,還要在擴大中,未來還將再翻倍。所以未來的貨幣需求量必然是很大的,這是合理的,只是我們用技術手段,讓這種高物價水平提前實現了。但這卻不是共同富裕,反而會增加貧富差距拉大的風險。

文/三尺寒

更多獨家分析,請關注肖磊看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