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導語

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在周易中首次出現"太子"一詞,與後世不同的是,在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太子"指的並不是天子或是諸侯王的繼承人,它所指的是大兒子的意思。但隨著宗法制的確立,分封制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分封諸侯,就連帝王的交替也是通過血緣關係來決定的。

因此,從商周時期開始,"太子"所代表的長子,就成為了的天子或諸侯王繼承人的代名詞。這一個稱呼一直伴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才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會引起很多人的注意,按理說太子作為下一任皇帝的繼承人,理應當是地位極崇,但是為何還要造反,奪父親的帝位?等到老帝逝去,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帝位,為何還要冒著殺頭的風險去奪取皇位?

"太子"的誘惑

自從夏朝建立以後,公天下成為了家天下,而皇位的繼承就稱為了帝王家的頭等大事,因為這將關乎到江山的未來。但是在早期,這一中爭奪並沒有這麼的明顯,直到西周建立以後。

西周延續了商周時流傳下來的長子嫡孫繼承製度,因此,天子的繼承人一都會是天子的長子,那麼這個長子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太子。但是這一個身份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和皇權一樣,太子作為未來的天子或國君,同樣是炙手可熱的。

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宗法制示意圖

為什麼呢,首先就是一般情況下皇帝的兒子數量特別多,而每一個人都是都是皇帝的血脈,若是太子被罷黜,那麼他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奪得太子之位。

其次是皇子們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是與自己母親的地位息息相關的,因為在封建史上,有太多的皇帝是因為寵愛某一個妃子,於是便愛屋及烏,即便她所生下的孩子不是長子,那麼也會將他立為太子。

同樣的,若是皇帝太過於憎恨或厭惡某一個妃子,儘管她的孩子已經立為太子,那麼也會被廢除太子之位。例如漢景帝劉啟,他的皇后慄姬將其激怒,一氣之下將她的孩子,也就是太子劉榮廢除。

另外,因為皇帝的一生可能會有十幾個甚至是幾十個子嗣,因此太子的冊立往往會在皇帝繼任後不久就會進行,避免皇子們腥風血雨般地爭鬥。但儘管如此,又出現了另一個後果,那便是太子冊立的越早,個人缺點就越容易暴露出來。

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被楊堅廢除的太子楊勇

於是皇帝往往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而有的皇帝則會選擇廢除原太子,另行冊封,例如隋文帝楊堅,原本的太子就是楊勇,但是楊堅覺得他不夠節儉,為人也不夠穩重,就廢了他,立楊廣為太子。結果大家也知道的,楊廣可沒比他哥哥會節省多少。

"進擊"的太子

作為未來的一國之君,太子理應當只受到皇帝一人的約束,而且憑藉著骨肉至親的這一層關係,太子往往會缺乏管教而成為亂象的始作俑者。

例如南北朝時期的劉宋王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太子劉劭就因為信奉巫術,禍亂朝綱,令得他的皇帝爸爸很傷心,懂了廢除他的想法,結果被劉劭知道後反而先下手為強,弒父奪位。

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少數,在古代歷史中,有許多的太子為了自己不被廢除,選擇走上弒父奪位的不歸路,將他們認為的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捍衛到底。

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剛愎自用的李承乾

最為經典的例子應當就是李世民冊立的第一位太子李承乾了,想必大家多多少都會有所耳聞。作為長子,年僅八歲的時候被唐太宗冊封為太子,年紀雖小,但是他所表現出來的聰明伶俐讓李世民很是喜愛,因此對他也是寄予了厚望。

"丰姿峻嶷、仁孝純深"

這句話是《舊唐書》中對太子李承乾的描述,可見這位長孫皇后所生的皇子是多麼受世人的認可,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貞觀盛世的延續。但是幸福似乎就是戛然而止的。

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李世民與他的長孫皇后

在母親長孫皇后去世以後,情緒低落的李承乾還因為生病瘸了一條腿,雙重打擊下原本樂觀向上的男孩性情大變,仗著李世民的寵愛行事越發乖張。不僅養男寵,僱人刺殺規勸自己的老師,甚至喪心病狂的暗殺一母同胞的弟弟。

種種所作所為傳到李世民的耳中,是感到憤恨交集,於是弟弟李泰就成為了李世民培養的對象。儘管李世民對李承乾很失望,但是還是明確的表示了不會廢除李承乾轉立李泰為太子。

有危機感的李承乾還放心不下,決定走上父親的老路子,集結了趙節、侯君集等人,意圖逼宮,結果事情敗露,被貶為庶人。

處處造算計的太子

作為儲君,肯定是要文韜武略兼備,才能在繼任以後擔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所以太子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知識,待到稍年長些時,便要參與朝政,進行歷練。

所以在太子不僅僅單純的是一個繼承人的身份,還附帶地作為一員"大臣"。儘管位高權重,但是在朝堂之上仍然會因為政見不一樹敵頗多。

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晚年的漢武帝極其昏庸

有的大臣城府極深,老謀深算,為了自己日後免受新帝(原來的太子)秋後算賬,就動起了扳倒太子的念頭。例如大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太子褚英就因為揚言在繼任後殺掉與他政見不合的大臣,結果被幾位開國功臣和皇子聯合起來打擊報復,最後太子之位丟了不說,還搭上了身家性命。

但是太子也不是好欺負的,兔子逼急了會咬人,太子逼急了會造反。

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晚年的漢武帝相當昏庸,因為經常夢見巫蠱之術,就懷疑有人害自己,就命令寵臣江充去徹查此時,這時候的漢武帝年紀也大了,與太子一直有矛盾的江充就怕太子繼位以後會對自己打擊報復,便禍水東引,將此事栽贓給太子。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忍無可忍的太子決定起兵誅殺江充,結果被漢武帝認為是要謀反,結果被鎮壓,落得自殺的下場。

既是父子,又是敵人

新帝上任往往會因為太過於年輕或者威信不夠而無法得到朝臣們的支持,由此引發動亂,所以在老帝去世或者禪位前,都會指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作為輔政大臣,輔佐新帝。

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諸葛亮

但是能夠像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實在是少之又少,如果新帝不能壓制住朝堂上蠢蠢欲動的勢力,很有可能就會被篡位。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太子會在繼任前就培養自己的勢力。

這就引發了另一個矛盾,太子的勢力很可能會觸及皇帝的地位。如果太子一黨存在的時間比較短,那麼在太子黨越過皇權的底線時,皇帝就去世了,這倒是沒有什麼問題。

但若是皇帝在位的時間太長了,太子的權勢越來越大,就會觸及皇位,這即便是父子,也會因此兵戎相見。

康熙兩立兩廢的太子胤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康熙在位61年,而胤礽從冊立太子到被廢就足足有31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太子黨的勢力極度膨脹,早年間太子黨位康乾盛世做的貢獻讓胤礽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接管朝政的資格。

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

太子胤礽

但康熙仍然健在,於是在這樣的矛盾下,太子威脅到了康熙的皇位,為了壓制太子的勢力,康熙冊封多為王子為郡王,並且讓他們參與到朝政當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太子黨,但隨後太子、皇帝、皇子之間的矛盾就爆發了。

胤礽的第一次被廢,只是因為下人的幾宗小事,將太子廢除,其實這就表達了康熙對自己皇權的擔憂。雖然第二年太子再被立,但是這時候的胤礽已經瘋瘋癲癲,策劃逼宮康熙。

結語:皇帝與太子間的微妙關係折射出的是權力之間的鬥爭,即便是父子也不可以避免。這迷人的毒藥讓多少人自願喝下,最後在癲狂中死去,似乎在權力面前,所有的骨肉親情都是蒼白無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