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池中下层水体是“聚毒层”
在池塘底部及中下层水体,处于塘底有毒有害物质向上浮升、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向下沉积,从而在水底的交汇处形成一个特殊的层面。高密度养殖投饵多、排泄量大、藻类死亡、滥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导致该特殊层面发热、发臭、泛酸,腐败菌(弧菌或嗜水气单胞菌)大量繁殖,生物和化学耗氧量大,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物质严重超标,成为原生动物、细菌、病毒的滋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聚毒层”,又恰恰是对虾的核心生活区。“聚毒层”如不及时消除,黑鳃、黄鳃、甲壳溃疡、白浊偷死等各种对虾病害则随之而生。下面就造成虾池水质、底质变坏的原因及改良底质的方法提出一些见解,供参考与交流。
造成底质变坏的原因
1.在高密度、高投饵量、低透明度养虾模式下,大量的饲料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尸体等有机物不断沉入池底,是造成水质、底质变坏最重要的原因;大量有机质的存在为池底厌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培养基。
2.养殖水深与增氧能力脱节造成底层溶氧不足,底泥发臭。水深1.5米以上的池塘仅有水车式增氧机,池塘底层溶氧会经常不足,有机物在厌氧状态下分解增加了氨氮、亚硝酸盐的释放量。
3.增氧机安装位置不当,未能与池壁形成合理的角度,导致大量有机物被带到池边死角,久了容易发臭。
4.砂质池塘因砂质颗粒较大,吸附氨等有害物质的能力较差,易发臭。
5.水较瘦或藻类老化的池塘,藻类光合作用差,溶氧低,导致有害物质降解速度缓慢,底泥容易发臭。
6.藻类含量高、透明度低、水色浓的池塘,会减弱中下层水体的光合作用,中下层水体产氧能力下降,同时藻类的新陈代谢导致死藻量较大,也会造成底质恶化加快。
如何判断不良底质
1.池边的角落有大量黄褐色泡沫,有异味,不易散开;黄褐色泡沫是水质变坏的表现,有异味证明已出现坏底。
2.料台脏、底部附着胶着物或黑泥。
3.池底在光照强时升起大量气泡或气雾。
4.水质变得浓稠,风吹过水面出现细密的水纹,证明水体的表面张力。
5.亚硝酸盐含量显著增高、藻类老化或水浓后突然倒藻。
改底的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目前市场上最新的技术是安全高效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过硫酸氢钾被称为第五代消毒剂,绿色安全,对养殖动物刺激小,使用无残留,目前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认可。但是大家在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时候要选择含量在20%以上的过硫酸氢钾。过硫酸氢钾成分含量越足,氧化性好。但是由于过硫酸氢钾较高的氧化性,含量越高越难制片。一般的小厂家很难做到。因此在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时建议大家看清含量,尽量选择大厂家的产品。与此同时,制片技术越高,颗粒越小,作用面积越大、越均匀,效果越好。
1.合理安装增氧机安装增氧机时应该使水流通过池塘的各个角落,尽可能将污物带到中间排污口排出。有效促进排污的增氧机排列方法是:将增氧机与池壁形成350角,沿池壁安装,所造成的水流能将角落的污物一起带走,不留死角。
2.生物分解有机质、净化水质和底质:通过对有机质的分解,可起到抑制致病菌繁殖,减少有机质的不可控耗氧,明显改善底质和水质。
3.选择合适时机对底部消毒:在底部有机质较多的水体,即使通过活菌分解也仍然有较多的有机质作为病源的培养基,故在中后期,根据池塘条件可7~15天对底部进行消毒,抑制致病源的繁殖。
4.合理改善塘底聚毒层,控制底质腐败及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的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