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黃病毒病的病因和防控措施

1、鴨黃病毒病的特點

1.1發病率較高

鴨黃病毒病在各種鴨類傳染病中屬於高發病種,主要致病因素有季節變換、飼養條件改變以及管理清潔工作不到位等。鴨黃病毒病屬於急性傳染病,一旦鴨群中出現一例病鴨,該病的傳染率高達100%。如果管理人員能夠及時採取隔離或救治措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病鴨群的死亡率,如果錯過最佳防治機會,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其死亡率也會明顯增加,通常情況下致死率在10%~30%波動。

鴨黃病毒病的病因和防控措施

1.2傳播速度快

目前,國內養鴨多以養殖小區為主,其優點在於實現公共資源的共享,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提高養殖效益。但是鴨黃病毒病的傳播速度極快,養殖小區內有一戶暴發該種傳染病,並且沒有采取嚴格的防控手段,在35天即可感染整個養殖小區內的鴨群。同時,在鴨黃病毒病傳染過程中,不同種類、不同大小的鴨群交叉感染,還會使得疫病更加嚴重。

鴨黃病毒病的病因和防控措施

2、鴨黃病毒病臨床症狀

不同鴨群對鴨黃病毒病的抵抗能力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商品蛋鴨感染鴨黃病毒病的病程約為8~11天:雛鴨感染鴨黃病毒病的病程為6-8天:種蛋鴨感染鴨黃病毒病的病程約為11~14天等。

感染該病的鴨群臨床表現為:初期病鴨飲食量大幅下降,部分雛鴨出現飲食飲水困難,行動搖擺,並伴有呼吸道感染現象。養殖場內可見大量病鴨排洩物,糞便稀薄;後期病鴨體溫明顯上升,無精打采並出現運動障礙,病情嚴重的鴨出現癱瘓症狀,喪失飲水、飲食功能,蛋鴨產蛋率也明顯降低。最後因不進水、食而死,死亡后角弓反張。據調查統計顯示,鴨群感染鴨黃病毒病的47天內,蛋鴨產蛋率可以從正常情況下的90%縮減到5%左右,產蛋率為0的蛋鴨也有較大比例的存在。

3、鴨黃病毒病剖檢病變

剖檢病死鴨可見卵巢發育不良,卵泡菜花樣變性、變形、壞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部分呈煮熟樣或淺咖啡樣顏色,或卵泡萎縮破裂呈糊狀。部分有神經症狀患鴨.可見腦部呈水腫或樹枝狀充血病理變化,胰腺出血、心肌壞死損傷、心力衰竭.肝臟呈煮熟樣.淤血.表面有針尖狀白色點狀壞死,形成嚴重肝病變,或極度腫大、破裂,腸道內容物呈汙綠色或黑色,腥臭並繼發大腸桿菌病。

鴨黃病毒病的病因和防控措施

4、鴨黃病毒病防控措施

4.1重視鴨舍衛生管理,做好清潔消毒工作

鴨舍內環境“髒、亂、差”,是引發鴨黃病毒病的重要外界因素之一。因此,鴨舍管理人員應當加強對鴨舍內部環境的管理,一方面要定期清理鴨舍內的排洩物、飼料殘渣,隨後噴灑消毒藥水或生石灰,最後用清水對鴨舍進行沖洗。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藥物噴灑還是清水沖洗,都要重點針對鴨舍牆角、飲食(水)槽等,確保清潔消毒不留死角。另一方面,日常的餵養、管理工作要嚴格執行相關作業標準,養成良好的管理習慣,例如本次餵養之前要先清空飲食槽,將飲食槽中剩餘的飼料殘渣清理乾淨,再換用新飼料,防止鴨群吃剩餘、過期、變質的飼料。

在鴨舍管理中,將日常清潔與定期消毒相結合,為鴨群正常生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切斷了鴨黃病毒病的生存環境和傳播途徑,對於防控鴨黃病毒病的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

4.2採取封閉管理措施,嚴防人禽交叉感染

首先,應制定並實施嚴格的養殖場出入制度。現階段,養殖小區成為國內禽、畜養殖的常見模式,但養殖小區的管理機制並不完善,具體的人員出入制度也沒有貫徹落實。一些外來人員隨意進出鴨舍,很容易將外面的鴨坦布蘇病毒帶進鴨舍,從而極大提升鴨群感染鴨黃病毒病的概率。因此,鴨舍管理人員要重視對外來人員出入的管理和控制,非鴨舍相關人員不經允許不得隨意出入。其次,採取鴨舍封閉式管理,不僅要求出入人員進行登記,而且要做好鴨舍周邊環境的管理,例如可以通過修建圍欄的方式,防止周邊地區的貓、犬等動物靠近鴨舍,造成病毒傳染等。

如果您養有家禽,不懂禽病診斷,飼養管理。關注我,私信您想了解的養殖問題,隨時在線幫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