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帝王之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借力打力,舍利固本

对于武则天,世人只知其为争权心性残忍之一面。殊不知在男权当道的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要想拥有至高的权位,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在这一历程中,要历尽多少艰难和挫折,要经受多少痛苦与失败,似乎只有武则天本人才能真实的体会。

对此,武则天曾做过一首《如意娘》的诗,诗中写道:“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相传此诗是在她被迫在感业寺为尼的时写下的。明明是深得太宗宠爱的才人,但是如何会沦落感业寺呢?诗中之“憔悴支离为忆君”中的“君”到底是指何人,武则天缘何泪为他流,心为他伤,此人对于后来的武则天的意义何在呢?

武则天的帝王之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借力打力,舍利固本

武则天14岁时,已是艳名远播,她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唐太宗十分宠爱她,称她为“媚娘”。

不久,人们盛传唐朝将遭受“女祸”之乱,且公开言及这个女人姓武。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面谏唐太宗说:“帝星晦暗,女主环伺。这个女人看来已在宫中,陛下为了确保江山永固,应当查出此人,以绝后患。”

唐太宗心有震动,但并未深信,他对言事的大臣说:“此事非同小可,不能随便乱说。若有偏差,朕岂不遭人指责?”这个说法越来越盛,许多大臣纷纷上奏,有的竟出语尖刻道:“天象已显,此是上天示警,陛下怎能视而不见呢?此事关系大唐江山存亡,纵使牵扯无辜,也是无可奈何之事,陛下绝不可掉以轻心,遗下大患。”

见群臣如此郑重其事,唐太宗也重视起来,不敢怠慢了。他命人暗中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不惜找借口或逐或废,一时搞得人心惶惶,武姓之人更是人人自危。武则天陪伴唐太宗左右,很会讨唐太宗的欢心。有人上奏唐太宗说:“武媚娘虽是年少性纯,但她终究是大嫌,陛下应当立即下决心,把她废除,宫中才可得保平安。”

武则天的帝王之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借力打力,舍利固本

唐太宗对他人的劝谏只是一笑:“你娇媚单纯,若说你为女祸之主,谁会相信呢?”

武则天撒娇道:“陛下英明,自然会保全妾身了。妾永远忠于陛下,天日可表。”话虽这样说,但武则天暗感凶险,她处处讨好唐太宗,又私下和太子李治偷情,作为以后的依靠。

唐太宗将死之时,有的大臣重提旧事,进谏说:“女祸之事,不可不防。如今武媚娘年纪渐长,陛下百年之后,她贵为陛下的旧人,他人就难以治御了。”唐太宗为了子孙后代着想,也慎重起来,他开始打算除去这块心病了。

一日,唐太宗对武则天说:“朕病之甚重,料不久于人世了。你在朕身边多时,朕实不忍心弃你而去。朕死之后,你将如何自处呢?”武则天听出了唐太宗的话外之音,她为了保全性命,这时机智答道:“妾深受大恩,本该一死报答。不过圣上虽染疾患,但终有望痊愈,请让妾削发为尼,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求取上天赐福。”

唐太宗本想处死武则天,这时听她出家为尼,遂动了不忍之心。他自忖武则天当了尼姑,也就不能为患了。唐太宗答应了武则天的请求,和武则天相好的太子李治却痛惜不已,他私下对武则天埋怨说:“你我海誓山盟,难道你都忘了吗?父皇时日无多,我们不久就可长相厮守,你为何把这一切都轻轻放弃了呢?”

武则天的帝王之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借力打力,舍利固本

武则天垂泪道:“皇上对我疑心没有去除,我若不抛弃一切,自请归入佛门,那就必死无疑了。我虽然舍不得眼前的荣华,可不这样做,命都不保,又拿什么来谈将来呢?只要太子对我仍有情意,我总会有出头之日啊!”李治敬佩武则天的才智,他含泪点头,发誓说:“我若辜负了你,天地不容。”

到此,我们也就明白了武则天之诗中的“君”是太子李治无疑。“看朱成碧思纷纷”,就是看着她原来穿的石榴裙,把红颜色都看成绿颜色,这是因为思念泪眼蒙眬,以至于把颜色都看错了;“憔悴支离为忆君”。为了思念您,我自己都很憔悴了。此诗缠绵悱恻、细腻感人。也许是武则天的逢场作戏,也许是内心真情的自认流露,但不管怎样它的确深深地打动了太子李治,所以李治才会在即位之后不久,就不顾忌一切乱伦等指责依然将武则天从感业寺迎回宫,并且宠爱无比,最后将其立为皇后。武则天从此开始干预朝政,走上了一代女皇之路。

在人生中无端的陷害随处不在,没有人能够永远躲避。在陷害面前,如果无法解脱,就应该舍弃既得的利益而保住自己的根本了。这是明智者的聪明抉择,也是以退求进的处世之法。精明的武则天深谙此道,她是在察觉危机的同时,就率先想好了退路,同时又借助与太子李治的感情,为自己将来的卷土重来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