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新突變,傳染性是否會更強?疫苗研發是否會受到影響?

4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佈了未經同行審議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Vero-E6細胞系,該細胞系具有與人體細胞非常相似的ACE2受體。

他們把從11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分離的病毒感染Vero-E6細胞後,觀察到病毒出現了較多變異,而且相當一部分突變,就富集在病毒S蛋白和人類ACE2受體結合處的界面。

變異後的病毒是否傳染性更強?正在進行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是否會受到影響?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斌。

 

“還不能完全確定其是否具有臨床意義”

病毒突變,其實是一箇中性詞,對於病毒而言,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李斌說,病毒在突變後,可能結合受體能力更強了,但也有可能因此活不下來。

新冠病毒作為一種單鏈RNA病毒,本身就比雙鏈的DNA病毒更容易產生突變,每經過一次複製,就會積累一些變異,不變才是奇怪的。比如,同為單鏈RNA病毒的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在複製過程中頻繁突變,這也是為何這兩種疾病至今尚無疫苗的原因之一。

“不過,從論文來看,這只是體外實驗,是在細胞水平上做的,至於是否能在體內也如此,需要動物模型進一步證實,嚴格來說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其是否具有臨床意義。”李斌說,病毒發生突變後,雖然在細胞水平上可能“跑”的速度更快,但一旦進入體內,也有可能被體內免疫系統“幹掉”。而且,在預印本網站上發表的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其內容本身也不能作為固定認識來看待。這一研究提示我們,新冠病毒在體外對於Vero-E6細胞系具有致病性和危險性,但如果換一個細胞,可能會有差異。

李斌特別指出,這11位患者都康復了,這正說明他們的免疫系統都發揮了作用。“新冠病毒就像孫悟空有72變,可謂變化多端,但人體的免疫力如果是座五行山,最終還是會在較量中勝出。”

 

“已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並不需要為此做調整”

新冠病毒突變後,疫苗研發是否會受到影響?在李斌看來,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並不需要為此做調整。疫苗是用來保護大多數人的,就拿流感疫苗來說,也是選取當年流行最廣的病毒株。就算流感病毒發生了突變,只要不是表面蛋白抗原特性發生重大變化,其對於感染了當年流感病毒株的人群還是有保護作用的,頂多損失一些戰鬥力。

李斌說,對於疫苗研發來說,面臨三大挑戰。第一,病毒多位點突變。關鍵要看突變位點是否在病毒與受體結合區域或其他決定病毒生活週期的關鍵蛋白位點上。這對於“船小好調頭”的mRNA疫苗來說問題不大,無需細胞培養,只需重新合成;滅活疫苗或減活疫苗則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因為需重新培養病毒。

第二,病毒外殼蛋白高度糖基化。蛋白高度糖基化後,病毒就像多了一層偽裝,使得抗體不太容易識別。比如流感病毒及艾滋病病毒外殼蛋白高度糖基化,加大了疫苗接種後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有效的抗病毒中和性抗體的難度。

第三,潛在的“抗體依賴性增強”風險。“抗體依賴性增強”是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的最大不確定性。在有些情況下,抗體結合了病毒後,反而會協助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提高了病毒感染率。新冠病毒疫苗是否會引發這一副作用,有待三期臨床試驗來回答。“前兩個挑戰最多導致疫苗接種無效,而第三個挑戰會導致感染後發病更嚴重,雖然概率不是很大,但要注意防範。目前對於潛在的“抗體依賴性增強”尚無特效解藥,還需更多的免疫學研究。”

他還提到,為應對前面兩個挑戰,可針對病毒核心的保守區域,也就是不太容易發生突變的區域,研發一些廣譜中和性抗體藥。

欄目主編:黃海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