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95後平均七個月辭職的說法炒的沸沸揚揚,連人民日報都忍不住發聲道"不修內功,難成大器",難道繼80後之後,現在的95後成了更加垮掉的一代?
一、先說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首先,我很想問一下,這個95後平均辭職時間的數據來源是哪裡?是什麼機構通過怎樣的抽樣算法進行統計的?所有引用這一數據的文章都沒有給出具體的信息源,我個人也並未找到任何權威文獻有這個說法。
其次,即使這個數據是真是可信的,那麼它就真的有意義嗎?今年是2018年,95後中年齡最大的也才24歲,也不過剛剛大學畢業一年,對於這樣一個群體,如果統計平均離職時間,當然是小於一年的,這樣的數據,我不知道除了能夠製造一個吸引人眼球的大新聞外,還有什麼實際意義?
二、再來說說招工難和離職率高的問題
招工難和離職率高確實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無法迴避的問題,究其原因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一是勞動力銳減。因為當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年輕人越來越少,勞動力自然供應不足,企業工員也天然有更高的議價權,根據我找到的數據:85後-90初是一波生育高峰,平均每年出生2500萬人左右,而到了95後-10初,平均每年出生1500萬人左右,每年少了近一千萬人,怎麼會不招工難?
二是經濟增速放緩。目前中國經濟呈"L"型走勢,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勉強續命,新興行業又是資本為王,加之社會重要崗位和資源都被70後到85初這一年齡段的前輩所佔據,那麼留給年輕人選擇是,要麼在大公司當一顆難以出頭的螺絲釘,要麼在創業小公司加班加點卻永遠看不到IPO的希望,畫餅沒有了作用,收益卻只能勉強餬口,在這家公司如此,換一家公司依舊這樣,離職成本接近於0,這就導致了稍有不順心動輒離職的現象。
三是階級初現固化。經過40年的市場競爭,國內各行各業已經趨於飽和,沒有了藍海環境去創造奮鬥神話,加之城市房價高企,造成了有房的無慾無求,沒房的求無可求,使得現在很多年輕人沒有了通過自力更生安家立命的希望。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公司管理層還在以自己曾經的奮鬥經驗,以自己車房具備甚至擁有高薪期權的既得利益狀態,來要求年輕人加班奉獻,然而誠如前文所說,現在的年輕人即使奮鬥了也買不起房,奉獻了也跨越不了階層,他們現在唯一所求,只是一個能夠安於現狀的謀生之職,這種站位上的差距,大大增加了底層員工的離職意願。
三、新常態下企業如何拴心留人
95後的青年人普遍契約觀念和法制意識更強,真正想留住員工,在這裡提幾點建議:
一是要權責明確。儘量在入職前,把工作內容、標準要求、福利待遇、加班情況和各類補貼,坦誠說清楚,不要搞模糊不清的彈性地帶,讓員工對要幹多少活、能拿多少錢做到心中有數。彈性工作和隨意加班是對輕年人最大的剝削。
二是要多點坦誠少些忽悠。95後是在互聯網爆發期長大的一代人,在信息廣度上普遍要勝過70、80後,很多套路即使不會用至少還是聽過見過的,把人當傻子式的忽悠除了徒增反感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三是企業管理者要更新思路。杜絕人身依附的腐朽思想,杜絕工作生活混為一談的管理方法,多點個體意識,少些集體主義。但這些管理層面的東西,終究還是要企業掌舵人親自去抓的,職業經理人是不為企業負責的,他們只為自己的高薪負責,所以多出了諸多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危害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