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交出亮眼“成績單”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立春過後,正值春耕時節,在臺山市都斛鎮莘村,一名農戶正嫻熟地操作著插秧機,秧箱上的秧苗通過特殊裝置,一排排整齊地插在滿是上一造水稻留下的禾稈草稻田中。在機械走過的土地上,新的秧苗與禾杆草間隔排列。

以往的插秧方式,在水稻耕作前,先要清除上一造留下的禾杆草,但在莘村聯業農機合作社的示範田裡,二造秧苗卻可以直接插在頭造禾杆草的水田裡。

這就是免耕同步施肥機插秧模式——世界銀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下稱“世行項目”)保護性耕作台山試點的其中一種技術模式。

世界銀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交出亮眼“成績單”

不整地 不除草

產量怎麼上得去?

惠州市博羅縣柏塘鎮作為世行項目首批保護性耕作試點之一,今年是該縣的柏盛水稻專業合作社參加世行項目的第五年。50多歲的楊壽生是該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柏塘鎮的種糧大戶。如今,他負責的保護性耕作面積已達5000畝,其中稻菜輪作水稻旱直播模式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在園州、羅陽、公莊、石壩、楊村、泰美等地均有種植。

“剛開始接觸保護性耕作時我是持懷疑態度的,不整地、不除草,產量怎麼上得去?”質疑是老楊聽到保護性耕作時的第一反應,水稻種子直接撒在菜地裡,水稻能否生長都是個問題,更別提收成了。2014年以前,他種植的400畝地主要靠傳統的耕種方式,一年兩次甚至多次翻地,插秧全靠人工拋秧,不僅效率慢還費時費工。隨著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多流向城市,請人難人工貴成了讓老楊頭疼的事。

和老楊一樣,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升效率?也曾是擺在雷州市沃德農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鍾健強面前的一道難題。

“以前往地裡澆水,整個人溼透了才澆一小片。”鍾健強苦笑著說,人工澆水,水量很難控制,不僅浪費大,水流的田間四處都是,“滋潤”著雜草爭先恐後地冒頭,火龍果所需的水分反倒被草搶走了。由於浪費大,肥料也不敢用好的,進口肥更是想都不敢想。一年到頭,扣除昂貴的成本,到手的錢屈指可數,倘若天公不作美,更是血本無歸,一年的血汗都打了水漂。

世界銀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交出亮眼“成績單”

省時 省工

新模式獲農戶青睞

如何解決百姓的耕種苦惱?世行項目之一的保護性耕作一直在探索答案的路上。據介紹,保護性耕作是指以機械化作業為主,採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用農作物秸稈及殘茬覆蓋地表,並主要用農藥來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技術。

“傳統的耕作方式步驟繁瑣,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多,用保護性耕作的模式能大大節省耕作成本。如果擔心產量,可先用一小部分田試種。”世行項目實施後,專家多次登門勸說老楊嘗試保護性耕作,並表示除了提供技術支持外,還將為他提供32套農機器械。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老楊同意拿出10畝地做實驗,並使用專家推薦的免耕同步施肥水穴直播、淺耕同步施肥水穴直播、免耕同步施肥機插秧、淺耕同步施肥機插秧四種保護性耕作技術。

帶著疑惑的嘗試,卻換來了出人意料的結果。“畝產居然增收了10%!”老楊表示,此次試驗不僅解決了最頭疼的人工問題,還節水節肥,降低了成本。成效顯著的試驗結果讓老楊信心倍增,他開始放開手腳大膽幹起來,除了世行項目的試點農田,合作社其他非項目內的農田也被引入保護性耕作,耕作面積從400畝擴大至5000畝。

“這些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減少成本,同時提高化肥利用率。”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胡建廣表示,保護性耕作模式下肥料施用量較常規耕作模式減少了約15%,通過少耕或者免耕加上秸稈覆蓋,能減少地表徑流及徑流帶走的化肥農藥對水體的汙染。

在保護性耕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世行項目的環境友好型種植技術也取得了可喜成績。

“現在都不用人下田打理,幾個閥門就能輕鬆控制。”2017年成為世行項目水肥一體化示範基地後,雷州市沃德農生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火龍果示範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用起了1萬元一噸的進口水溶肥,產量比以前翻一番。”鍾健強介紹道,世行辦不僅為自己提供了水肥一體化技術支撐,還給予每畝500元的資金支持,“以前看不到希望,現在還想著再擴種”。

世界銀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交出亮眼“成績單”

減藥 減肥

水稻畝產增75公斤

跟鍾建強同樣充滿憧憬的還有德慶縣悅城鎮羅洪村農戶小惠。

“平均每畝田增產約50公斤,增收50元。”小惠說,自己耕種的稻田按照“三控”技術進行耕作,結合冬閒田種植綠肥,減少化肥農藥投入的同時,病蟲害明顯減少,且抗倒伏性增強,“既提質又增收,村裡的其他農戶看到好處後都跟著用起了‘三控’技術。”

據介紹,德慶縣於2015年12月被定為世行項目環境友好型種植業子項目第一批示範縣,2016年7月正式實施。2018年該項目繼續在新圩鎮、回龍鎮、官圩鎮、馬圩鎮、悅城鎮等5鎮6個村委會實施,種植作物為水稻,總面積10889.71畝,參加農戶1778戶。

“世行項目的實施,平均每畝減少化肥29.38公斤,減幅40%;平均每畝減少農藥0.28公斤,減幅39.44%,平均每畝節約成本117.44元,平均每畝增產40公斤,增收96.63元。”縣項目辦負責人介紹道。

根據第三方監測數據,參與項目的農戶使用配方肥、控釋肥和“三控”技術後,水稻畝產量提高75公斤,節本增收達83.9元/畝/造,經測算,2018年項目農戶種植水稻節本增收共7005.65萬元。

示範 帶動

農戶成項目“代言人”

世界銀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交出亮眼“成績單”

“今年我自己出資購買了4臺機械,種植面積擴大至5000畝,全部耕地只需20人左右就能管理。”參加世行項目以來,老楊“精神”“物質”雙豐收,不僅得到專家的技術支持,還配備了專業農機器械。通過一次次的技術探索和磨合,如今的老楊對保護性耕作技術越來越熟練,收成也越來越好,當地農戶紛紛來向他“取經”。

“博羅試點的蔬菜水稻輪作是很好的模式,不僅能減少土地耕作增加自然堆肥,還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保護性耕作的創新點。”世界銀行代表、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官員約瑟夫對老楊負責的示範田稱讚連連,並表示免耕在中國取得了良好成效。

“柏塘鎮的水稻保護性耕作各個模式早晚造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產,以稻菜輪作水稻旱直播模式為主。該模式使用新型自走式水田噴藥撒肥機機械化作業,種植面積達200畝/天以上。”博羅縣農林局世行辦負責人說,通過對比試驗,少耕旱直播(菜-稻-菜)模式在收穫穩產的基礎上,畝產達到590公斤的歷年最高產量。

“該模式省工省肥省地租,通過稻菜輪作減少肥料流失浪費,減輕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施用,達到了世行項目農藥面源汙染治理的目標。”保護性耕作國內首席專家區穎剛表示。

據資料顯示,1萬多畝示範田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化肥深施、稻稈還田、耕地保護與利用有機統一。台山水稻免耕同步精準施肥機插秧、少耕同步精準施肥機插秧對比傳統耕作分別增產13.4%、24.9%,增收385.6元、282.15元,農藥、化肥施用強度分別減少18.2%、30%;博羅少耕同步施肥旱撒播(菜-稻-菜)增收837.5元。

隨著項目不斷開展,項目試點輻射帶動了當地農民,已掌握技術的農戶成為項目宣傳者,在日常耕作中逐漸改變著其他農戶的傳統耕作習慣。

惠州保護性耕作試點進展順利的同時,雷州水肥一體化示範點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雷州市世行項目的水肥一體化示範基地內果味飄香,百畝連片的火龍果地裡,只有幾位農戶在勞作,幾根黑色膠管纏繞在果樹的根部,管上小孔滴滴答答滲透的水肥,正被果樹根部“大口大口”地吸收著。

“用的農藥少了,不僅成本降下來,而且環境也慢慢好起來。”鍾建強表示。現在水清了,魚蝦也多了,“即使以後項目結束了,我也會一直堅持下去”。

“世行項目的目標是減少種植業和牲畜養殖業的水體汙染排放,對比參加項目前,項目區農戶農藥化肥使用數量明顯減少、結構改善。”省農業農村廳世行項目辦主任胡學應表示,2018年項目共推廣配方肥3.2萬噸,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66.6萬公斤,高效電動噴霧器3.6萬臺,農藥品種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禁限用農藥全面退出項目區。主要汙染物消減明顯,COD(化學需氧量)減排3.9萬噸,BOD(生物需氧量)減排1.4萬噸,總磷減排584噸。

根據監測,世行項目區99.3%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得到回收,農田水質和土壤健康改善,生物種群增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