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在汉末三国时期出现的很多比较活跃的人物都没有传记,曹魏、蜀汉、东吴都存在这个问题。有的可能是因为政治上的问题;有的可能是因为史料缺失和陈寿个人的抉择;有的可能是单纯地因为贡献不够。然而在当时的动荡时期,这些人物难免有非常丰富的经历,比如江东集团的将领鲜于丹。鲜于丹跟随吕蒙攻取荆南三郡;在"夷陵之战"、"蕲春之战"、"石阳之战"三次战役中都有所参与,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人物。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攻取荆南三郡

刘备和孙权在荆州的问题上一直是处于扯皮的状态。孙权把南郡借给了刘备,刘备借助这个基地西进入川消灭刘璋,吃了一个肚皮溜圆。孙权虽然也趁这个机会派步骘进入交州,暂时在名义上取得了对交州的控制,但是和刘备获得的东西相比还是不够看。孙权当初扶植刘备本意是搞一个对付曹操的小弟,没想到刘备取得益州后反而对长江下游的孙权构成非常大的威胁。这就有点像当初的袁绍和曹操的关系。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孙权管刘备要南郡,刘备不给;孙权退一步管刘备要荆州南部的零陵、桂阳、武陵三个郡,怎么也要削弱一下刘备在荆州的力量,按照小编的理解,也是希望利用江夏和荆南包围刘备所控制的南郡,至少限制一下刘备对扬州的进攻速度。刘备当然也不会答应。当时刘备其实还在益州,主要精力是处理"益州之战"之后的烂摊子和重新建立秩序,于是孙权趁着这个机会派吕蒙攻取荆南三郡。这个时候鲜于丹就是吕蒙的部将。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在这次战役中,其实双方碰撞得并不是很激烈,除了一些实力不算强的官吏之外,武陵、桂阳二郡望风而降;零陵太守郝普中了吕蒙的计策,也投降了。关羽的主力被孙权、鲁肃牵制不敢找吕蒙的麻烦,吕蒙可以说是打得顺风顺水。最后双方经过外交的手段,订立了"湘水之盟",对荆州各郡重新划分。这里面鲜于丹的表现没有记载,大概也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夷陵之战"

虽然有过盟约,但是这个盟约就像手纸。在关羽发动北伐的时候,孙权就把手纸给撕了,直接偷袭荆州,也就是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还干掉了关羽。然后曹操去世,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孙权暂时在名义上属于曹魏。刘备在开国之后,或者为了给关羽报仇;或者宣扬国威;或者重新夺回荆州,反正是在比较不利的局面进行了东征。在前期取得巫县、秭归县,然后双方在夷陵这个地方相持。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当时刘备作为蜀汉军队的主将,率领程畿、吴班、冯习、傅肜、沙摩柯、辅匡、赵融、廖化、马良(马良在荆南的另一个战场)等人;东吴这边主将是陆逊,率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人,另外步骘从交州出来别领一军对抗马良。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可以说是溃败,鲜于丹作为东吴诸将之一,在这样的顺风局应该会有一些表现和战绩,但是也是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蕲春之战"

刘备被陆逊打回了鱼复,还把鱼复改了名字叫做"永安",看上去确实挺缺少安全感。不过当时并不是刘备和孙权的对手戏,在北方还有曹丕在蠢蠢欲动。曹丕真把孙权当臣子,管孙权要质子,但是孙权明显不这么认为,屡次拒绝曹丕。于是曹丕和孙权之间又出现了裂痕。孙权放弃与刘备的战争,准备提防曹丕;曹丕也比较给面子,果然发动三路大军进攻孙权,虽然没有明确的数字,但是从一些记载和表现上来看,这次伐吴的规模非常巨大。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曹丕三路伐吴,虽然一度有过比较明显的优势和机会,但总体上来说各有胜负,曹丕也没有抓住突破长江防线的机会。此战之后曹丕和孙权的关系破裂,事实上在没有结束之前孙权就改易年号,脱离曹魏的控制,还非常骚包地从曹魏的"黄初"和蜀汉的"章武"各取一字。在东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六月,曹丕三路伐吴刚结束不久,孙权就发动一个比较小的报复行为。之前东吴将领晋宗叛逃到曹魏,曹魏任命他为蕲春太守。孙权令胡综和贺齐率军突袭蕲春、擒获晋宗。而鲜于丹在这次战役中就是作为贺齐的部下。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石阳之战"

在东吴黄武五年、曹魏黄初七年(即公元226年),曹丕英年早逝了,四十岁就死掉了。曹叡登基称帝,曹魏政权发生权力交接。孙权认为这个时候是进行北伐的好时机,于是孙权令诸葛瑾等人进攻襄阳,自己率领军队进攻石阳,不过孙权打进攻战的战绩表现确实不是特别尽如人意,被曹魏所置江夏太守文聘挫败。值得一提的是《魏略》中的记载相当精彩,孙权率领数万大军突然袭击石阳,文聘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干脆在城里面睡觉。孙权觉得石阳有埋伏,不敢进攻而撤军。这算是文聘版本的"空城计",不过《魏略》的记载一般没有什么节操,未必比《郭冲五事》靠谱。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从《三国志·魏书·文聘传》的记载,包括《吴主传》的记载来看,孙权这次"石阳之战"无疑是失败了,其实诸葛瑾在襄阳也失败了,打了个败仗。不过看《孙奂传》的记载,东吴军队好歹也是有一些战绩的。孙奂是孙坚的弟弟孙静的儿子,当时作为江夏太守。石阳在曹魏所控制的江夏郡,孙奂的地盘就成为孙权北伐的基地。这个时候鲜于丹是孙奂的部将,孙奂命令他率领五千人切断淮道(地点小编没有查到,大概是曹魏支援石阳的一条途径);自己率领五千人作为前锋威逼高城(地点也没有查到,《三国志辞典》中高城一条在湖北省松滋县南,但是这个地点在东吴所辖地区,而且是与江夏相隔比较远的南郡一带,明显不是孙奂进攻的高城),迫使三个曹魏将领向东吴投降。帮孙奂打下手的鲜于丹勉强算是有一些功劳吧。

四处征战却没有传记的江东将领鲜于丹

总而言之鲜于丹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出现,在黄武五年继续出现,至少服务江东十一年,实际的时间当然会更长。鲜于丹参与四次战役,不乏"夷陵之战"这样的影响深远的大规模战役,但是全部是作为其他人的部将,没有独自领军的经历。这应该是鲜于丹在《三国志》中没有传记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志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