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無錫以南,太湖之濱,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天地蒼茫間,太湖滋養了濱水城市,依存於此的人們將太湖納入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格局中,關注著這片水域的生命系統。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無錫太湖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為監測、保護太湖水源系統,解決太湖特有的淺水湖灣湖水汙染問題,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的主導下,河湖治理研究基地矗立於浩瀚、優美的太湖之濱,提供了以太湖及相關湖泊綜合治理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實驗研究場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項目區位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基地四面湖水環抱,西面緊鄰太湖生態博覽園,北面緊鄰環太湖高速。流雲千里,水面平靜,在水天交融之中,建築群呈“u”形展開,形成朝向太湖和博覽園開放的基地形態佈局和開敞的濱水空間。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隈研吾有言,“建築應該能為土地發聲,尊敬大自然,對當地有情感的建築才是好建築。”探討了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建築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最終歸宿必定是大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濱湖立面


如何在一個廣闊的物理空間中打造一處與環境和平共處的人造場地,成為設計的重要起點。水波、天光與風都將成為設計中不可忽略的環境要素。

太湖水的粼粼波光給予了設計師靈感,在這片靜謐的水域中,無數細小的水生生物在其中旺盛生長著。設計基於對生命的敬仰,演繹形成自然有機的設計理念。太湖試驗廳作為主體建築,猶如一個擁有柔軟外殼的水生生物,安靜地棲息於湖濱,與遼闊的外圍自然建立起有機的聯繫。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沿街立面


設計採用五片金屬表皮覆蓋在試驗廳之上,層層疊疊的外殼舒展開,縫隙中的玻璃天窗將天光與空氣引入室內,如同生物可以自由呼吸的外表皮。由於金屬屋面挑出部分遮擋,光線在內凹的金屬屋面上經過反射、漫射後進入室內,在室內形成柔和均勻的光環境,為水文試驗營造了良好的光線條件。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採光、通風分析圖

同時天窗起到拔風通風作用,有組織地強化室內外空氣的對流交換。自然採光和拔風通風成為被動式建築節能的措施,降低了建築的能耗,進一步構建起建築與外界環境之間交融共生的關係。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與建築形態同步設計的是建築結構,個性化的建築形態離不開合理的結構形式。結構體現著力的傳遞秩序,也可以憑藉自身之美成為一種雕塑化的造型藝術。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建造過程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施工場景


試驗大廳是一個容納1:500比例太湖模型的150米×150米無柱大跨度空間,由於模型試驗要求,室內吊頂淨高需有20米。結構設計採用8榀斜放的平面桁架拱順應試驗廳屋頂曲線形態排列,去掉了大量對剛度和承載力貢獻不大的杆件,簡化了構造和施工,在常規用鋼量150-200kg/㎡情況下,做到實際用鋼量約110kg/㎡,極大降低了用鋼量,同時形成了十分輕盈、純淨、精美的室內空間效果。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室內空間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建築與環境之間存在不可割裂的依存關係,建築師從這層關係中演繹出自然有機的設計理念,積極整合環境要素,創造出建築與環境對話交流的模式形態。最終呈現出的建築“自內而外”地與環境相融合,從更深層面深化了生態博覽園的概念,正如隈研吾所言,“自然與人工不是對立的,二者是延續的關係”。


項目檔案:河湖治理研究基地

建設單位: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項目地點:江蘇無錫

設計單位:上海江歡成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面積:27364㎡

用地面積:74062㎡

設計總監:江春

項目總負責:程之春 孫忠玉

設計團隊:Arief 陳煒 趙素倩 高輝 陳璽 謝曉瑜 杜剛 曾菁 王向鋒 陳雨全 徐倩 王偉 黃玲 王臻 孫悅路 王英傑 孫林 楊凌

狀態:在建中

工作範圍:全過程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