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公司沈鵬:對標美國聯合健康以“醫藥+保險”做健康保障平臺


水滴公司沈鵬:對標美國聯合健康以“醫藥+保險”做健康保障平臺

本文來源:36氪

作者:詠儀

高速奔跑四年後,水滴公司帶著他們的“籌款+互助+保險”三級火箭模式,又來到了一個新的節點——就在上週,水滴官方宣佈獲得獲2.3億美元D輪融資,由瑞士再保險及騰訊領投,IDG資本、點亮全球基金等老股東跟投。

在此之前,水滴公司先後在2019年完成近5億元的B輪融資,以及超10億元的C輪融資,本輪融資後累計融資超4億美元,吸金速度迅猛。近日,更是有消息稱水滴公司最新估值達40-60億美元,並有意尋求上市。

在四年時間內,水滴為何能在資本市場上頻頻融資?找對場景和流量、業務板塊互相配合以及新業務的高速增長是重要原因。

自最初的籌款平臺起家,發展至今,水滴公司已形成“事前保障+事後救助”的保險保障體系。其中,水滴籌+水滴公益為社會責任板塊,作為流量入口,水滴互助+水滴保險商城則是商業板塊,讓場景內的更多用戶能夠尋求自己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而在今年上半年,在面臨公益、商業、公司發展模式之間的多項爭論的同時,水滴不僅進行了多項改革,更是在本輪融資之際重點分享了未來的發展規劃——瞄準美國聯合健康模式,以“醫藥+保險”為核心,建立健康保障平臺。

高速增長的水滴如何理解公益與商業化的命題,如何理解競爭,在行業中定位自身?在未來,水滴如何因地制宜,在中國落地新業務板塊?近期,36氪對水滴公司創始人兼CEO沈鵬進行了專訪。

以下為36氪與沈鵬的對話,經36氪編輯:

36氪:今年年初就聽說瑞士再保險已經和水滴有洽談意向,本輪融資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沈鵬:這次融資是今年上半年完成的,過程很順其自然。我們的理念是,融資不是需要錢的時候再融,找投資人就是找業務合作伙伴。瑞再本身就是我們的業務合作方,去年開始就有一定的業務合作。合作期間正好遇到了疫情爆發,瑞再就提出加速投資我們一輪,讓我們未來在業務上擁有更多支持。我們就接受了這個想法,往下推進,最終完成了這輪融資。

36氪:本輪融資後,水滴和瑞再有什麼進一步的合作計劃?

沈鵬:我們雙方會更開放的交流和分享經驗,瑞再對於互聯網保險一直很關注,他們在這個領域也在積極探索。

水滴是瑞士再保險集團在中國投的第一家和互聯網保險、保險科技相關的公司。他們對水滴感興趣的幾個方面,一個是水滴如何助力保險公司,把產品賣給用戶。另一個是水滴如何用科技賦能保險公司,提升各方面的效率,幫助保險公司更好的設計、創新產品。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在全球是絕對領先的,我們有非常大的用戶基數,互聯網保險市場前景非常大,而瑞再在精算領域實力強大,這些用戶行為數據和分析也能夠輔助精算團隊不斷進步。

36氪:今年七月份有不少消息稱水滴正在尋求上市,水滴如何回應?

沈鵬:水滴內部其實並沒有嚴格的上市時間表。我們在前段時間看到保險科技和健康科技領域非常熱,外部的資本環境也有所變化,所以抱著學習的心態和一些投行進行了交流,就傳出了我們要IPO的新聞,這可能是外界可能有點誤解。

如何理解競爭,定位自身?

36氪:今年上半年,水滴在競爭、公益、商業模式等方面遇到的爭議不少,水滴內部是如何看待的?目前有哪些措施具體推進中?

沈鵬:首先每當有報道我們一些問題的時候,我都很感謝媒體朋友幫我們發現不足,讓我們能夠快速改進。比如近期,8月18號我們聯合同行公佈了《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2.0》,和行業一起改進,讓行業變得更好,大家也都參與了進來。

36氪:在大病籌款和互助場景中,水滴也探索了幾年,行業內的競爭也一直在持續。您覺得這個事情最核心的競爭力在什麼地方?

沈鵬:我認為有兩方面,一個是戰略能力,另一個是組織能力。

戰略能力決定了你想沒想清楚,你的資源用在哪裡,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發展節奏。只有這些東西想清楚了,你才能夠從容地去做。我們想得很清楚,無論籌款還是互助還是保險,這幾個業務都是看起來跟友商競爭,但實際是競大於爭的領域。

36氪:如何理解“競大於爭”?戰略資源調配等方面,水滴具體又是怎麼做的?

沈鵬:這個市場足夠大,中長期市場格局是多寡頭的,我們現在是一個追求自我的成長速度大於競爭的狀態。

競大於爭本質就是自己和自己賽跑,我們發展到現在,更多的不是跟友商爭,而是看自身組織能力進化得快不快。

在戰略資源調配上,我們不會把每一分錢用在外部,比如和友商競爭,而是全都用在內部,用於招聘人才、團隊的培養、文化建設等方面。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的辦公樓是一個獨棟的六層樓,全公司五千多人,據我瞭解行業內沒有一個是這麼投入的。

在人才上,我們力爭招行業最優秀的人,比如我們網銷業務的負責人李佳以前是大都會人壽的CMO,前眾安保險的總精算師滕輝和原優信集團CTO邱慧也都加入了我們。

36氪:您剛才還講到了組織能力,這個怎麼理解?

沈鵬:我們在人才戰略上有個理念: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錢。我們不追求人多但要追求人精,並且能力和投入度要突出。組織能力方面,我們更看重團隊的執行力,而非個人的能力,整個團隊作戰時能凝聚大家的要點還是使命、願景和價值觀。

36氪:無論是競還是爭,您認為最後是按什麼指標判斷誰做得好?

沈鵬:最後還是看保費規模,用戶都是用錢投票的。

36氪:疫情期間,水滴在業務和組織內部層面有哪些變化?

沈鵬:疫情期間,我們在績效、價值觀等方面都進行了迭代,圍繞內部做基本功建設。一方面我們推動了績效變革,從以年度為單位調整成了以季度或者半年為單位考核。另一方面,我們在不同模塊引進了一些更有經驗的管理人。同時,我們經過疫情期間多次戰略會,戰略溝通,啟動了好藥付業務,確定了新的階段性目標,這些事情都很關鍵。

36氪:您認為過去一年時間裡,水滴做得比較對的決策和遺憾的事情有哪些?

沈鵬:我覺得我們做的對的事有三件。

第一,大方向上堅持我們的使命和願景。創業公司是有邊界的,邊界就是這家公司的使命和願景。2017年是我們公司最難的時候,有一些潛在投資人、合作伙伴勸我們做別的業務,多賺點錢養活自己,但是我們都拒絕了,還是堅持做廣義的健康保障,堅持初心。

第二,更重用年輕人。我們從管理層到中層到一線都很年輕,團隊平均年齡26歲、27歲左右,在保險業來看是很年輕的團隊,我們非常在乎人才的可塑性和培養。

第三,在期權激勵上,水滴比整個行業要領先很多。我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我們,跟公司一起共同成長,能夠享受公司長期發展帶來的回報。

遺憾的話,我覺得沒什麼遺憾的東西,水滴成立才四年多,是一個新公司,行業發展又很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跌跌撞撞,只需要快速修復自己就夠了,這點我們做到了。

加速發展現有業務,講好“藥+險”新故事

36氪:當前水滴保險業務增長迅速,是重要的營收來源。當前長險跟短險佔保費收入比分別多少?長險流量主要來自內部還是外部?

沈鵬:現在長險大概佔我們總業績的20%,這個比例會越來越高。長險的流量內外都有,現在獲客主要以老用戶二次購買為主。

36氪:在保險業務上,水滴還會有什麼新的獲客方式嗎?

沈鵬:我們會根據用戶需求來靈活推出更多新服務。比如用戶在買長險時決策有難度,我們就提供了價格9.9元的保險諮詢,用戶購買後會有電話顧問指導他更好地買保險。再比如,我們的醫藥險未來也可以和醫院周邊的藥店合作,一起分銷有競爭力的保險產品。

36氪:本次水滴也重點介紹了“險+藥”模式的新項目,這個的考慮是?

沈鵬:我們的願景是,聯合合作伙伴打造中國版“聯合健康”,讓會員用更低的費用享受更好的診療。當前,我們和60多家保險公司合作了近百款的保險產品,除了保險產品以外還有醫藥健康類的業務,電話醫生、體檢、在線問診等,產品和服務挺豐富的。

36氪:無論水滴以前曾表示希望對標的美國凱撒醫療,或者是現在的聯合健康,都是醫療+保險相結合的模式,模式上相對較重,水滴如何考慮這個問題?

沈鵬:在中國,不能一味對標海外的成功模式,更多的還是根據用戶需求以及中國的國情來定義該怎麼做。

首先,水滴會在醫藥險優先發力,聯合眾多藥企來佈局。長期來看,我們優先用平臺模式來打造這一模式,和很多的醫院、藥企等合作。如果有些環節走不通,我們也可能會和相對少數的優質合作伙伴聯合運營,更傾向於自營,但具體怎麼操作,還是邊走邊看。

36氪:推出好藥付之後,在內部組織層面,下半年水滴還會有什麼新計劃?

沈鵬:我們這段時間建立了“水滴好藥付”這一新團隊。面對當前醫療體系改革、慢病患者越來越多,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國家醫保局在也推倡導性的政策。我們的新團隊就是專門探索如何聯合藥企、藥店、保險公司,共同打造適合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大病患者等可投保的保險產品。在組織架構上,這個團隊和水滴保險商城現有團隊是完全獨立的,我們將給他們充足的探索和創新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