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師徒關係

古人講,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韓愈說過,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學中醫離不開老師,從古到今的集大成者都是名師指點的典範。在古代學習中醫,並不是什麼高端的學問。最初的醫巫不分,到後來成為一門職業,整體上還沒有歸為一種陽春白雪的地步。到了元明時代,甚至有三教九流,其中醫生的地位也是低端的流。

古代中醫地位高出現在宋代,典型的是儒醫。這個時候皇上喜歡醫學,所以大臣們也喜歡;皇上喜歡讀讀醫書,大臣們也喜歡。特別是杯酒釋兵權後的文人治國,對於醫學這種具有儒家仁學特徵的學問得到了重視。

對於醫學的學習,由國家的教育機構,不過這樣的機構並不能夠完全的為老百姓服務。大量的醫療活動還是依賴於民間醫生來完成,這裡的民間醫生成分十分複雜。並不需要官方的認可,就可以行走民間,賣藥,看病,等等。這樣的情況在五十年代後還有很多,一些醫生也沒有職業的服裝,而是走方鄉里,賺不到幾個錢,當然其中有的是真水平,有的是欺騙的。

醫學真正成為一門老師培養模式的,今天是最明顯的。一是有師徒關係的存在,這樣的帶徒弟模式一直沒有消失;二是普遍化的大學教育。這樣的模式下,學習中醫的培養模式,逐漸的從單一老師的模式變化為廣泛的模式。過去的學習,要進行跟師,從學徒學可能一生就一個老師,出師後在行醫過程中會有其他的老師,如我們知道的朱震亨。但那個時候,老師是相當的少。而今天不同,一個醫生的培養需要從小學到大學的培養,但就大學來講因為課程設置多樣的問題,也會遇到幾十個從事醫學教育的老師。

這樣的模式目前成為主流,所以醫生的培養就會以書本的學習為主,課堂的學習為主,而與老師們之間缺乏一種師徒的關係。在大學一個老師會按部就班的進行講課,講傷寒的不講內科,講內科的不講婦科,這樣的模式導致醫生的培養呈現全面的綜合化模式。所以,有很多老師。但由於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分散性,這樣的教學模式不會形成穩固的師生關係。

也正因為此,中醫的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績竟然奇怪的被一些人忽略了。這近年來關於大學教育的弊端說的多,甚至於一些沒有上過幾天學就偷偷做中醫治療的人也以大師自居,對高校的學生不屑一顧。這樣的情況之所以出現,根本還是出在學習方法上。這裡的一些人,是喜歡傳統師生關係的,這種模式就是師承,學生拜師傅,然後跟師、侍診、試診、出師,再反過來帶徒弟。這樣的模式這幾年很流行,一些國醫大師帶上幾十個也不足為奇,而民間拜師風氣更甚。這是什麼情況呢?實際上一些人表達了對中醫發展特別是傳統模式的關切,一些人不過就是賺錢而已。

這樣的模式好處有,主要的是一帶一,數量少,好控制。老師望聞問切,學生跟著學;老師採藥,學生跟著學。所以這種模式傳承,老師水平很關鍵,跟對老師和跟不對老師不一樣,而且在過去這樣的模式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輕鬆獲得。所以,現代化的教育取代了這樣的模式,變為量產,很快的擴充了中醫藥的隊伍,但是結果現代教育模式卻失去了精準性,學生太多,老師管不過來;老師水平層次不齊,對學生影響不一。可能學過一門課程,結束連老師叫什麼都不知道。

中醫,與師徒關係


這是目前主要的模式,但是已經有不少的需要改革的呼聲。回顧這麼幾年來的學習,我的感覺這樣的模式對於堅持做中醫的有很多可以商議的地方。因為學的東西多,內容雜,按照專業分化,但臨證不足,學生很多上了學,沒有看過病,常見病不會,望聞問切不會,這樣的情況可以延伸到博士碩士層次。由此,在真正開展中醫臨床的時候,就很容易被民間傳承者所不齒。

當今的高等教育應該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一方面大學教育的普適化,一方面師承教育的精英化。這兩者之間的有效結合點,需要有一個整體的設計。目前有不少高校已經開展了實驗,但是真正的效果展示並沒有完全的表達。關鍵的問題是當前就業的問題與師承學習的矛盾問題,就業核心是人才的層次,師承這方面不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師承班不考研能不能就業的問題,將來行醫的問題,無法進入大型綜合醫院的問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