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難的時刻,卻是最好的時代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全球流行,打亂了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工程大屏、視聽科技產業也不無例外的瀰漫著“消極”、“灰冷”、“焦躁”的情緒。

暫時看,困難不僅巨大而且突然

“這不是一次可以預見的危機!”行業人士表示,新冠疫情的行業衝擊主要表現在“突然性”上。首先是1月份本土疫情的衝擊完全在意料之外;其次是3月份歐美疫情的爆發和發達國家的應對失策,更是讓行業市場大跌眼球;最後,美國疫情嚴重程度和應對過程的無比混亂,讓市場更是對“全球老大的美國不得不重新評估”。

“三連殺,均超過預期!”這是此次新冠疫情全球影響的最大特點。有彩電業人士開玩笑的指出,2月份的想法是“國內虧空海外補”,3月份環顧全球,卻成了“這邊風景獨好”。

這是最難的時刻,卻是最好的時代

這種疫情事件的突然性,極大程度打亂了行業企業的“年度戰略部署”。比如,預期中的奧運消費概念戛然而止;整整上半年政府採購作為“工程顯示的大頭”之一,處於半冰封狀態;文旅市場作為近年來成長最迅猛的“工程商顯”領域,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場暫停”。……

“一方面是,疫情應對期間很多項目暫停了,嚴重影響了相關企業的現金流;另一方面是,疫情帶來的‘收入壓力’(不僅是個人,也包括企業、很多行業和政府的收入增長壓力),改變了未來一段時間的項目可投入資金量!”兩個方面的變化,讓視聽產業在疫情中承壓,在後疫情時代也會有更長期的“擔憂”。——行業困難是顯著和巨大的。

所以,2020年庚子,這是一個不同以往任何時刻的年份:行業遭遇的是突然的、毫無準備的,甚至二三月份的應急調整很快被新情況打臉的、又是十分重大和深刻的困難。這一點毋庸置疑,也不可被簡單用“不可抗力”的理由而解構。

根本看,透過雲層,陽光依舊在那裡

“疫情一場疾風驟雨,必然帶來眾多惆悵!”這是行業共識,也是現實的最佳寫照。然而,用“疾風驟雨”來形容疫情下的黑暗,更妥帖之處卻是“風雨後總有更耀眼的陽光,沒準還有彩虹的獎勵”!

“那時候我們能做什麼?除了等什麼招數也沒有!”這是一位行業元老對2003年非典疫情下經濟波動的感嘆!在行業人士看來,今天視聽產業應對疫情衝擊,至少有三個嶄新的“不同”:1.社會處於嶄新的信息化發展階段;2.信息化發展正處於5G+、AI、物聯網增量變革的拐點;3.市場有著從未有過的“大力擁抱信息化”的消費者、政府和企業……

這是最難的時刻,卻是最好的時代

“因此,疫情期間我們看到雲辦公、看到網絡課堂、看到科技防疫、看到AI信息追蹤、看到全國健康碼……”新冠疫情下,我們信息化體系的創新動員能力,顯然與2003年非典期間已經“大不一樣”。而信息化創新應用,必然需要視聽技術、產品的支持。這甚至為一些結構性市場提供了一個“疫情暴雨之下的‘雨傘’式的機遇”。

“讓視聽科技攜手信息技術的進步,為疫情防控打傘、為後疫情復工打傘、更為社會經濟的更上一層樓添磚加瓦!”

換一個角度,疫情的黑暗就成了另一種機遇;抓住信息化產業智能升級的本質,更不會對未來視聽產業的發展有任何懷疑。“只要信息化的方向沒有變化,我們的根本信心就不用變化;看到疫情對暫時項目實施的衝擊,更要看到疫情帶來數字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大跨越——後者就如同暴風雨後的彩虹:我們不僅可以期待中長期的陽光依舊燦爛,更可以收穫眼下的絢麗彩虹。”

“數字智能社會正在加速進化——疫情恰是另類催化劑!”用這樣透視本質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困難;用發展和變化的眼光看到“困難之下恰能讓創新價值最大化”。視聽產業同仁不僅沒有必要“悲觀”,甚至是更應該“自信”。

恰是創新時,用奮鬥實現一切的不可能

71年前,五四青年用一腔熱血的奮鬥、馬列主義的新武器開創了中華民族一個嶄新的紀元。今天,新冠疫情之下,中國人民用前所未有勇氣和實力在全球率先實現了疫情的可控、本土病毒傳播的清零;反觀國外,疫情防控幾乎難以找到媲美的案例。而且後疫情時代,中國人民又找到了智慧信息化新基建這個經濟發展的新武器。

“創新+奮鬥”這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利器。“疫情一定是暫時的,但是新基建卻是長久的——你要把賭注壓在哪一邊呢?”這是一位行業專家發出的“靈魂之問”。作為數字信息化新基建的“核心交互界面”,視聽產業的機遇顯而易見。不能因為幾個月,或者最長一兩年的疫情,就看不到這個“歷史曾未有過的機遇”。

這是最難的時刻,卻是最好的時代

“新基建的主陣地、主戰場,才是決定視聽產業企業未來‘錢景’的核心因素。新冠肺炎產生的衝擊,即不能長久、也無法改變人們對未來社會信息化變革的預期。”五一假期期間,國內消費市場已經表新出“復甦”和“常態化”的趨勢。國內市場率先回歸正常不是“預期”而是“現實”。歐美等國家的疫情發展也已經從“上升和高峰”,轉向“回落階段”。全球拐點的逐步確立,讓經濟界的心態從“應對危機”,轉向“應對復甦”!

“如何因對復甦的經濟結構化機遇:這才是視聽產業眼下的最大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無外乎“創新+奮鬥”兩個方面。一位行業元老曾如此表示,“想想看我們90年代專業大屏創業,每一個螺絲釘都被外方要求用他們的。但是,現在我們拿著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賣給國外——那時候的困難都沒有跌倒,現在的困難又算什麼呢?”

“困難是現實的、機遇則是更大的;今天談的困難,要比曾經的更小、今天談的機遇要比曾經的更大;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嶄新階段、民族視聽產業實力的嶄新高度上,這場新冠疫情不是什麼攔路虎,而更可能是更快發展的墊腳石!”

行業專家指出,無論從經濟對沖角度加大新基建投資、還是從疫情促進智慧信息技術應用和社會生活進一步數字化的變革,以及視聽行業本身就處於創新高峰期的事實考慮,“後疫情”的機遇都是明確、巨大的、歷史性的。擁抱後疫情機遇,用創新和奮鬥將疫情的一切不利影響掃蕩一空,視聽產業應該有信心、有定力,亦更有實力。

“必須看到事物的另一面!”面對新冠疫情,只看到市場衝擊,卻看不到“應對沖擊的實力、措施”的變化,就會錯過所有的真相。站在民族視聽產業技術實力的嶄新高度上、站在信息化新基建的歷史機遇看,就能發現“疫情影響”不僅是最壞的時刻,更是處於“大好時代”的雖然深刻但是卻只是臨時的“壞插曲”。

迴歸視聽產業發展的歷史大脈絡、市場大邏輯,行業有的是信心和手段迎接這場疫情的挑戰,也有的是經驗和方法渡過眼前困難、更擁有充沛的能量和信心創造明天更大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