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这位武大副教授的关键一招,让无数学者热泪盈眶

历史上,有许多“关键一招”,它们改变了国家的发展前途,更是逆转了无数人的个人命运。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关于恢复高考的“关键一招”。

(本文摘选自《关键一招——中国改革开放重大事件实录》一书,作者:余玮 吴志菲)

1977 年 7 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要职。刚一复出,邓小平就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7月 29 日,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召开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说:要“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

7 月底,武汉大学校领导蒋蒲和崔建瑞通知化学系 52 岁的副教授查全性,说上面安排他到北京开会。“我当时既不知道开会的内容,也不知道有哪些人参会,会议日期有多长。‘文化大革命’发生后没机会上讲台,一直在实验室搞科研,事先对会议内容心中无数,所以没做准备。”

40多年前,这位武大副教授的关键一招,让无数学者热泪盈眶

查全性

8 月 1 日傍晚,查全性坐飞机来到了北京。武汉大学化学系原教师刘道玉当时被借调到教育部工作,他专门到机场来接查全性。此前,刘道玉已经被任命为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他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日后,查全性才清楚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和刘道玉跟自己是校友,因为知道自己敢讲真话,才会安排他参加这次会议。

到北京后,与会者被安排住在北京饭店的老楼,查全性与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同住一室。之后他才知道,“此次的会议名叫‘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具体安排这次座谈会的人是方毅。他说是邓小平同志让他来组织这个会议的,主要是来听听大家对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意见。”这时,查全性发现出席会议的有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童第周、于光远等著名科学家以及科学院和教育部的负责人。

40多年前,这位武大副教授的关键一招,让无数学者热泪盈眶

1977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当面向小平同志谏言“恢复高考”

8 月 4 日早晨,在习习清风中,神采奕奕的邓小平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亲自主持召开了有 33 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从这天起,共开了 5 天。前两天,所有与会学者一直表现得非常拘谨,只敢谈一些不涉及敏感内容的小问题,而且还都是纯粹的专业话题。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刚过去,知识分子大都心有余悸。由于参会的大都是非常著名的学者,所以头两天查全性基本没有发言,只是听他们说。

8 月 6 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忧虑地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或是“清华小学”算了,还叫什么大学!

这席话令查全性感同身受,他原本在笔记本上写了一个大纲。但这时,查全性受到会议气氛的影响,激动地站起来,面对邓小平慷慨陈词:

“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了招生制度,每年从 600 多万名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 20 多万名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占据了招生名额。”

“查教授,你说,你继续说下去。”坐在沙发上的邓小平深深地抽了一口烟,探出半个身子,示意查全性往下说,“你们都注意他的意见,这个建议很重要哩!”

与会人士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因为他们知道,一件大家早已想说想做却又不敢打破束缚的大事情就要发生了。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今年招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发言时情绪激动,全场鸦雀无声,与会者全神贯注。

查全性提提神,继续他刚才的慷慨演讲。这时,人们发现邓小平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查全性建议:

“大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的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因为就在这次座谈会召开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开过,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 16 字方针。有关招生的文件也在座谈会开始的当天送到邓小平手中。也就是说,1977 年按照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表示赞同查全性的意见。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补充着他的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随后,邓小平问了一下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刘西尧:今年是不是来不及改了?查全性赶紧插话说:“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两个月,不然又招 20 多万名不合格的,浪费可就大了。”

邓小平又问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

“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消息传得很快。第二天,新华社驻会记者找到查全性,开玩笑地说: “查老师,知不知道你昨天扔了个‘重磅炸弹’?”

是年 8 月 7 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汇编的第 9 期《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共 4 页,约 1200 字,纸张已发黄,上面记载着查全性那次改变上千万人命运的发言。

“几句真话”让教育的春天回归

在查全性看来,自己当年提出恢复高考制度,

“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有创见,只是我有机会说几句真话。而我敢于说,主要是觉得说了可能会解决问题”。说这话时,他的语气显得很平淡。

“在参会前,我和大部分大学老师一样,对于大学招生现状是不满的。倒不是说大家对工农兵上大学有意见,只是普遍觉得,政府让工农兵上大学的初衷虽不坏,但是由于入学没有考试,学生的文化程度就没有办法控制。有的学生各方面还强,有的又差得很。由于没有一个分类、分级,同一班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 1972 年开始,武汉大学也招了几届学员。那时候,大学生中有文化程度好一点儿的,也有文化程度差一点儿的。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口号叫作“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所以一切教学都得“就低不就高”——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是按照文化水平最差的学生来进行的。“这样一来,教学水平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而且你没有办法控制,你不知道他什么会,什么不会。有些学生甚至连小学的东西都不会,你要让他不掉队,大家都得等他,大学就变成中学、小学了。”针对这些情况,许多高校教师与查全性一样都很了解,也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那次座谈会开始时,查全性等人以为,像邓小平这种身份的领导人,能够在开始和结束时各来一次,顶多再讲几句话,就很不错了。但是出乎他的意料,“会议期间,除了有一个半天小平同志有外事活动,非得走不可,就给大家放了半天假。会议的很大部分时间他基本上是听,偶尔问一两句关于一些具体事实或者有一些听不清楚的,他不作指导性的发言,或是希望大家谈哪一方面,他都不说,他就听大家谈,很少插话”。这种气氛让大家意识到,“小平同志很有诚意,是想解决一些问题”。查全性补充说:“每天都是邓楠陪他来陪他去,因为小平同志耳朵听力不太好,所以有些话往往是我们说了以后,邓楠再给他在耳边上复述一遍,这样他就可以听得更清楚一些了。”

扔这个“炸弹”之前,查全性也不是完全没有顾虑。因为,废弃高考、实行推荐上大学,原先都是毛主席决定的,而当时“两个凡是”的旗帜还在高高飘扬,说这种话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他最后还是决定将真实意见说出来。

“如果说了,兴许会起一定作用,冒一点风险还是值得的;如果不说,错过这种机会太可惜了。

小平同志拍板说,今年就恢复高考。这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到,小平同志倒也不是预先带了一个框框要在这个会议上决定恢复高考,他的确是听了大家(的意见)以后,根据现实情况果断地做了如此重大的这么一个决定,当年恢复高考。”查全性强调:“实事求是地说,我谈出来的意见一点也不新奇,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老师,心里都是这么想的。我在那个会议的头两天讨论之后,就有个感觉,在这个会议上谈出来的话,就有可能解决问题了。尽管不是绝对的把握,但是觉得还比较有把握。”

这个当场拍板的决定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很多学者热泪盈眶。不出两天,全北京城就知道了这个消息。8 月 13 日,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又召开了第二次招生会议。一年内召开两次高校招生会议,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

座谈会结束后,查全性回到学校,向学校传达了座谈会的情况,也向家人说了在会上发言的事。

查全性一家五口,夫人张畹蕙是他的老同学,当时担任武大化学系教师;大儿子初中毕业后下农村 3 年,回城当工人 5 年,当时在武重工作;女儿 1976 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湖北钟祥劳动;小儿子还在读初中。“那时,两个大孩子都在努力适应环境,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追求进步。虽然心里也想上大学,但当时大学招生的机会绝少会轮到他们。所以,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还可能会发生重大改变,更没想到我个人会对这个事有什么影响。”

查全性的大儿子听了情况后,还曾担心地说:“假如再搞‘反右’,你肯定就是头号大右派了。”但是,重大的转折终于真的发生了。

当年 10 月 12 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 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恢复高考招生的一切枷锁似乎都已解除,但这时突然又有人提出:中国虽然是个考试大国,但积压了整整 11 年的考生一起涌进考场,这样大规模的考试谁也没有组织过呀!首先需要一大笔经费,其次印考卷需要大量纸张,这两件事从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成为问题,但当时不行,全国上下一片穷。问题也因此上交到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中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中央决定:关于参加考试的经费问题就不要增加群众负担了,每个考生收 5 毛钱即可,其余由国家负担;印考卷没纸,就先调印《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的纸印考卷!

关闭了 11 年的考场再次敞开大门,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回来了!

40多年前,这位武大副教授的关键一招,让无数学者热泪盈眶

改革大学招生工作的中央通知

1977 年冬天,全国举行了至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570 万名学生报了名,加上 1978 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的总数达到了 1160 万人。这些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中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人们期待已久的春天。查全性的呼声有了回应!

40多年前,这位武大副教授的关键一招,让无数学者热泪盈眶

国家博物馆馆藏的1977年高考准考证与试卷

查全性的大儿子、女儿参加了 1977 年的冬季高考,一个考上了武大物理系,一个考上了武大化学系。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与他们同住一楼,他的 3 个子女也同时考上大学。捷报传来后,张畹蕙在楼下见到吴教授,连连致贺:“恭喜!你们家连中三元!”吴于廑也喜不自禁地说: “同喜!同喜!我们两家五星高照!”

如今,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许多已成为社会的精英和栋梁。查全性的大儿子、女儿大学毕业后,先后出国深造,获得了美国的博士学位。查全性说: “我那次发言,也使我的子女们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推荐阅读

40多年前,这位武大副教授的关键一招,让无数学者热泪盈眶

《关键一招——中国改革开放重大事件实录》 作者:余玮 吴志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