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清朝的軍隊,兵和勇有什麼區別

我們在以清朝為時代背景的影視劇裡經常會看到胸前貼著“兵”和“勇”的士兵形象,胸前後背通常都會貼著這兩個字,或者是“兵”,或者是“勇”那麼他們有什麼區別呢?我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歷史趣知識

實際上,“兵”要比“勇”牛叉多了,至少在前期是這樣的,但是後期的情形就不一定了。清朝前期,包括入關之前,武裝力量裡面只有“兵”沒有“勇”。

“勇”是在清朝後期才出現的,“兵“是清代的國家常備武裝力量,開始只有八旗兵,後來又出現了綠營兵。八旗軍大家都很清楚了,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皆由滿族人組成,最初只有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由此確立。在滿軍八旗之外,皇太極於1635年又編成了蒙古八旗。皇太極於1631年先編了一旗漢軍,至1642年完成了漢軍八旗的編制,因此,清朝八旗實際上包括了滿軍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明明都是清朝的軍隊,兵和勇有什麼區別

而綠營兵呢,則是為彌補旗軍的不足又建立的完全由漢人組成的軍隊,主要是在入關以後編成。

綠(lù)營,也是清朝的國家常備武裝力量之一。順治初年,清朝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以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

清朝綠營兵的數量時增時減,在咸豐以前大約有六十萬人左右,較之八旗兵多了三、四倍,後面便有縮減。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亂,以及在乾隆中葉以前的歷次戰爭中,綠營兵都曾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時候都是戰場的主力。

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按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戍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大軍都是綠營兵。順治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康熙年間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勞永逸,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以至於三藩起事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故,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

雍正登基後,立志彰顯滿軍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這是清朝的“兵”,他們是國家正規的常備武裝力量,有正式的編制,吃國庫的糧餉。

“勇”也是兵的一種。“勇”是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臨時招募的軍隊。戰事完了以後則立即解散。

明明都是清朝的軍隊,兵和勇有什麼區別

“勇”不是國家的正規軍隊,即使戰事有功的,也不會被留用。(這一點明顯不合理)但是到了清朝末期,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清朝末期,軍隊腐化墮落,不論是旗兵,還是綠營兵都喪失了戰鬥力,變得不堪一擊,清廷在內外交困之下,開始允許地方(有實力的人)私練軍隊。比如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以團練起家,在自己的家鄉招募鄉勇,稱為練勇,即後來的湘軍。“勇”不從國庫吃糧餉,而由招募人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袁世凱也在小站練兵,其實他編練的軍隊也是“勇”,上面都是比較有名的幾個勇營。另外,在其他地區也有勇營,比如西北地區,南方地區等

從此,“勇”基本代替了 “兵”,成為清廷的主要支撐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