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清朝的军队,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以清朝为时代背景的影视剧里经常会看到胸前贴着“兵”和“勇”的士兵形象,胸前后背通常都会贴着这两个字,或者是“兵”,或者是“勇”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我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历史趣知识

实际上,“兵”要比“勇”牛叉多了,至少在前期是这样的,但是后期的情形就不一定了。清朝前期,包括入关之前,武装力量里面只有“兵”没有“勇”。

“勇”是在清朝后期才出现的,“兵“是清代的国家常备武装力量,开始只有八旗兵,后来又出现了绿营兵。八旗军大家都很清楚了,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皆由满族人组成,最初只有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由此确立。在满军八旗之外,皇太极于1635年又编成了蒙古八旗。皇太极于1631年先编了一旗汉军,至1642年完成了汉军八旗的编制,因此,清朝八旗实际上包括了满军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明明都是清朝的军队,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而绿营兵呢,则是为弥补旗军的不足又建立的完全由汉人组成的军队,主要是在入关以后编成。

绿(lù)营,也是清朝的国家常备武装力量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以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

清朝绿营兵的数量时增时减,在咸丰以前大约有六十万人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了三、四倍,后面便有缩减。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以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兵都曾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时候都是战场的主力。

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戍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故,三藩之功实属绿营兵。

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这是清朝的“兵”,他们是国家正规的常备武装力量,有正式的编制,吃国库的粮饷。

“勇”也是兵的一种。“勇”是雍正、乾隆朝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以后则立即解散。

明明都是清朝的军队,兵和勇有什么区别

“勇”不是国家的正规军队,即使战事有功的,也不会被留用。(这一点明显不合理)但是到了清朝末期,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清朝末期,军队腐化堕落,不论是旗兵,还是绿营兵都丧失了战斗力,变得不堪一击,清廷在内外交困之下,开始允许地方(有实力的人)私练军队。比如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在自己的家乡招募乡勇,称为练勇,即后来的湘军。“勇”不从国库吃粮饷,而由招募人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袁世凯也在小站练兵,其实他编练的军队也是“勇”,上面都是比较有名的几个勇营。另外,在其他地区也有勇营,比如西北地区,南方地区等

从此,“勇”基本代替了 “兵”,成为清廷的主要支撑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