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他是《清平樂》裡沒有出場的背默天團成員

「吳鉤」他是《清平樂》裡沒有出場的背默天團成員

北宋天禧二年(1018)八月十五,真宗皇帝下詔,立九歲的昇王趙受益為皇太子。

當時有一位叫柳三變(後改名柳永)的詞人,寫了一首頌聖詞《玉樓春》:“星闈上笏金章貴。重委外臺疏近侍。百常天閣舊通班,九歲國儲新上計。太倉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對。歸心怡悅酒腸寬,不泛千鍾應不醉。”祝賀趙受益受冊為皇太子。

不過真宗對這位柳三變的文才似乎並不欣賞。上一年,即大中祥符二年(1009)春,柳三變在京城參加科考,結果落第,因為是年正月,真宗下詔:“讀非聖之書及屬辭浮靡者,皆嚴譴之。”而柳三變“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落榜亦不奇怪。之後,柳三變又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天禧二年(1018)、天聖二年(1024)參加禮部試,均名落孫山。宋真宗大概並沒有因為柳三變寫了一首賀立皇太子的頌聖詞便對他刮目相看。

那麼宋仁宗對柳永的態度呢?多則宋人筆記都提到:仁宗皇帝很不喜歡柳三變的“淫冶謳歌之曲”。相傳柳三變曾有輕薄小詞《鶴沖天》傳入內廷:“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仁宗便在科舉考試中特意黜落了柳三變,御筆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後又有人向仁宗舉薦柳三變,仁宗說:“得非填詞柳三變乎?”舉薦者說:“然。”仁宗說:“且去填詞。”柳三變由是不得志,縱情於聲色犬馬,自號“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其實這都是以訛傳訛的文人傳聞,仁宗實未黜落柳三變,因為柳三變四度參加科考,三次是在真宗朝,還有一次在天聖二年,其時仁宗尚年幼,由劉太后垂簾聽政,能決定進士落黜名單的人是劉太后。

之後柳三變有十年時間未應考,到了仁宗親政的景祐元年,柳三變更名柳永,才再次參加科考,這回他高中甲榜,官授睦州推官。

一些跡象表示,仁宗對柳永的文學與音樂才華是很欣賞的,據說柳永所作“新樂府”,“天下詠之,遂傳禁中,仁宗頗好其詞,每對酒,必使侍從歌之再三”。

「吳鉤」他是《清平樂》裡沒有出場的背默天團成員

柳永寫過許多首描繪仁宗朝如夢繁華的詞作,其中有一首《望海潮》,對宋時杭州之“承平氣象,形容曲盡”: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相傳此詞流播至後來的金國,金主完顏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而後仁宗時代的宋人聽柳永歌詞,則有一種夢迴仁宗時代、追憶如夢繁華的感覺,仁宗朝史官、諫官範鎮回憶說:“仁廟四十二年太平,吾身為史官二十年,不能贊述,而耆卿(柳永,字耆卿)能盡形容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