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讓孩子管非親屬長輩為爺爺、叔叔,而不是外公、舅舅?

文/春竹媽媽

前幾天我姐姐的婆婆過六十歲生日,我們一家也過去吃飯了。當時姐姐家有很多她婆婆那邊的親戚,我們也分不清具體誰是誰,更扯不清其中的親屬關係,只好讓女兒管那些長輩們一律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

回家的路上,老公突然跟我說:“咱們中國人的稱呼挺有意思的,你看,碰到長輩,孩子們都是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為什麼不叫外公外婆,姥姥姥爺,舅舅姑姑什麼的呢?”

為什麼讓孩子管非親屬長輩為爺爺、叔叔,而不是外公、舅舅?

聽到老公的這個疑問,我一想,現實生活中還真是這麼回事,從來只聽到孩子們叫非親屬長輩為爺爺、叔叔,可從沒聽過孩子叫外公、舅舅的。在我們這兒,如今有些人家甚至連舅舅、姨父、姑父都叫得少了,像表舅(媽媽的表兄弟)、姨父、姑父之類的親屬,也一律叫叔叔,頗有點外國的“uncle”之意了。

1.這種稱呼習慣與傳統思想有關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男女間的地位始終是男尊女卑的。因此,父親這邊的親戚是要比母親那邊的親戚更親近的,比如說爺爺要比外公近,堂兄弟要比表兄弟近。

為什麼讓孩子管非親屬長輩為爺爺、叔叔,而不是外公、舅舅?

因此,為了表示與對方的親近,一般家長帶孩子在外面遇到非親屬關係的熟人,為了表示彼此關係的親近,會讓孩子稱呼對方為爺爺奶奶。

除了男尊女卑之外,中國人始終有著“男女授受不親”的思想,而“舅舅”是母親的兄弟,“姑姑”是父親的姐妹,所以面對與父母性別相異的長輩,一般為了“劃清界限”,避免讓人誤會父母和對方的關係過於親近,不會讓孩子稱呼對方“舅舅”和“姑姑”,而是稱呼“叔叔”和“阿姨”。

為什麼讓孩子管非親屬長輩為爺爺、叔叔,而不是外公、舅舅?

2.風俗各地不同,別讓孩子“喊錯了人”

咱們國家國土遼闊,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習俗也有很大的不同,關於稱呼同樣如此。因此,在教孩子稱呼長輩時,最好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來。

比如說有的地方,孩子如果回爺爺奶奶家,那麼爺爺奶奶家那邊的鄰居熟人,孩子稱呼為爺爺奶奶,叔叔姑姑;如果孩子回外公外婆家,那麼相應的,哪怕與對方沒有血緣關係,也會稱呼為外公外婆,舅舅阿姨。

有的地方呢,則在稱呼上區分得不那麼仔細,不分是哪邊的親戚熟人,一律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

為什麼讓孩子管非親屬長輩為爺爺、叔叔,而不是外公、舅舅?

在以前,中國人的親戚是非常多的,每一輩人都有很多兄弟姐妹,所以孩子對長輩們的稱呼也是非常多的。除了平時最為熟悉的爺爺奶奶,舅舅姑姑之類的親戚,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兄弟姐妹等等一大堆難以理清關係的稱呼。

不過,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如今大家的親戚也越來越少了,比如雙獨夫妻的孩子,就沒有叔叔姑姑、阿姨舅舅以及堂表兄弟等親戚了,在稱呼這一塊,也就省心多了。

今日話題:對於爺爺的兄弟的妻子,奶奶的姐妹的丈夫,外公的姐妹的丈夫,外婆兄弟的妻子,你們那邊是如何稱呼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